近日,总部位于硅谷的全球最大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首次发布了一份“中国职场全球化榜单”。榜单数据再次印证了杭州城市地位的冉冉升起:职场全球化指数,杭州紧随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四大一线城市之后;而从海归人才流入的相对量来看,杭州甚至超越了北上广深,排名全国第一。
身边同样不乏杭州城市吸引力提升的例证。比如近日笔者与一位在京工作的同学小聚,言谈间对方就透露了打算回杭工作的意向。这位同学供职于中央部委下属的事业单位,已经拿到北京户口,平台高且掌握稀缺性资源。以此衡量,笔者本以为他会就此扎根北京。而杭州,会渐渐成为他人生旅途中短暂停留的驿站。然而变化总比计划快,近两年来狂飙突进的房价,将定居北京的成本抬升到一个难以承受的水平,他回归钱塘的念想也愈发强烈。
告别欧风美雨和北方的雾霾,他们为何纷纷选择杭州?你当然可以说杭州经济繁华,但与北上广相比,杭州尚无法等量齐观。你当然可以说杭州充满创新活力,但若与硅谷、深圳相比,杭州难言超拔出群;你当然可以说杭州人文炽盛,但若论历史文化积淀,北京、西安、南京犹有过之;你当然也可以说举办了G20的杭州越来越有国际范,但若论城市国际化程度,杭州与近邻上海的差距却是全方位的。
那么,他们到底为何而来?在笔者看来,杭州的吸引力在于它的平衡性。经济发展、历史人文、城市环境、国际化程度,虽然都难言首屈一指,却也无明显短板。按照木桶理论,水量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那么或许可以这么说,杭州是一座工作生活的下限非常高的城市。没有明显短板,让生活工作在杭州的不确定性降低,前景更可预期。
在笔者看来,杭州城市吸引力快速提升的背后,是中国城市竞合焦点的结构性嬗变:从追求拉伸“长板”到注重补齐“短板”。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之所以是一线,正是因为他们的“长板”突出:北京拥有无可比拟的高端政商、文教资源,上海经济社会的国际化程度无出其右者,广州是外贸窗口和千年商都,深圳则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创新之城和新经济重镇。与四大一线比拼长板,杭州难有胜算。不过所幸的是,一线城市在多年高速发展之后,短板和软肋也在渐次暴露。比如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挤出效应,比如变本加厉的雾霾问题,比如传统商贸的路径依赖问题。短板的凸显,会拉低城市工作与生活品质的下限,大幅削弱城市吸引力。而彼之短板,即为我之长板,杭州在城市竞合新格局下的比较优势正是来源于此。
当然,长板、短板都是相对而言和动态变化的。长板有时会很脆弱,稍不留神就可能沦为短板。平衡性是杭州最值得骄傲的城市禀赋,务须善加维护。在经营城市过程中唯有深思慎行、如履薄冰,方能免行差踏错、误入歧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