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阿迪达斯发布了2016年财年财报,收入上升了14%,第一次超过了10亿欧元。咱们大中华区最给力,销售飙升了28%,成为阿迪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
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庞大的中国市场造就了阿迪如今“非凡的成就”;而与此同时,托阿迪的福,Yeezy、NMD、Ultra Boost这些爆款运动鞋也已经成为中国山寨商人的“金饭碗”。最近连某国产运动大牌,也照着阿迪Yeezy的鞋型炒得不亦乐乎。
我的办公室里20来号人,就有不下10双阿迪爆款,包括Yeezy、NMD、Ultra Boost、Stan Smith等。前几天,同事小A蹬着一双刚发售不久的 Yeezy 350 V2来上班。这双鞋的原始售价为1899元,眼下已经炒到了近5000元,顶5双Air Jordan。
到底是怎样一种营销模式让整个世界都对阿迪疯狂着了魔?最好的文案?最炫的设计?最怪的创意?好像都没有。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场技术化的软营销。
首先,请来各路博主、意见领袖、明星,巧妙利用网络来制造产品曝光率。不用怀疑,这一定有效。谁都不能否认吴亦凡、陈伟霆、李易峰们的影响力,前提是你得找对人。专业技能、媒体活跃性、个性区隔等这些方面,都决定着明星的商业价值。阿迪之后,大家纷纷效仿。彪马找来了蕾哈娜,锐步找来了吉吉·哈迪德,耐克找到了贝拉·哈迪德。
其次,体验和新鲜感的维系非常重要。Yeezy、NMD、Ultra Boost、Stan Smith等这些爆款能红多久?一招鲜吃遍天这样的事,在时尚界是最不管用的。于是,阿迪开启了合作款模式,和Raf Simons合作,和山本耀司合作,和Alexander Wang合作,个个都是自带流量的设计师品牌。其实呢?“换汤不换药”,同样的产品、同样的设计换个包装再来一次。话题性有了,销量自然就来了。现在,连高高在上的路易威登等都跟着这么做了,合作方还是个受众有限的年轻潮牌。
再来看“奇货可居”这一点。如果是单纯的饥饿营销,真的不一定行。你看王菲的“幻乐一场”演唱会,还有损人不利己的小米手机,都把饥饿营销给玩砸了。不可否认的是,阿迪每次有爆款发售,整个官微评论区怨声载道。但是呢?就是有人抢到了,而且数量还不小。而且,阿迪不是每次都跟你玩限量,爆款的发售数量往往是一紧一松,然后再一紧。这是阿迪最聪明的一点,掐着你的痛点,但也不触及你的底线。
最后我还发现,这两年阿迪都没有精心酝酿过一起大规模的营销事件。说真的,在这个消费心理细分和异化的时代,大规模的营销事件很可能吃力不讨好,大家反而集体不买账。比如,冯小刚写了一封给万达院线的嘲讽信并没有挽救《我不是潘金莲》的票房,杜蕾斯在B站上玩了一场百人产品试用直播,结果却没法圆场。
我倒觉得,阿迪这样步步为营的软营销虽然算不上脑洞新奇,但是稳扎稳打才不易出错。全程智商在线,可比一言不合就放大招要靠谱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