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尽管细雨纷纷,在杭州梅家坞仍然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雨中问茶,别有一番滋味。为一叶香茗慕名而来,这是浙江茶叶的荣耀;为一叶香茗流连忘返,这是浙江茶叶的魅力。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杭州有国字号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这里有享誉中外的西湖龙井,这里有获得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九曲红梅茶……
片片茶叶,处处茶园,绿水青山出好茶,也为浙江农民增收提供了一条康庄大道。“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山多茶园多,全省90个县(市、区)中约有三分之二产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茶产业已经成为我省山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浙江茶叶是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典范,但是品牌繁杂、拓展不足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浙茶如何补足短板提高有效供给水平?
产业链能否再长些
——接“二”连“三”
茶馆随处可见,这是杭州的一大特色。在西湖三公园附近的一家茶楼,可以坐观西湖风景,古典建筑风格加上杭州传统小吃作为茶点,吸引了不少饮茶爱好者,还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雅集。还有的外地游客专门要去龙井村泡一杯茶喝喝,所要的就是那种茶村问茶的体验。如今在杭州龙井、梅家坞、龙坞等茶叶产地都有农民想到了这种招徕顾客的方法,纷纷开出了茶文化的体验场所,让客人在喝茶品茗的同时可以亲身感受茶园风光。
如果茶产业的链条仅此而已,那显然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仍是中小规模的茶企,下游产品开发严重缺乏。”杭州西湖茶叶市场董事长陈春仁的这句话已经唠叨了好多年,他认为必须改变茶产业中大部分是从事采摘和浅加工这一现状。这个时节,从我省各茶叶产地县市来看,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但仔细看,规模偏小、产业链偏上游的问题仍非常突出。先富起来的茶农组建了茶叶公司,开始收购、包装和销售茶叶,这种类型较为普遍,加上部分规模较大涉农企业的收购和销售,这种较为传统的产业模式也给品牌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从卖茶叶到卖茶叶深加工产品再到卖茶服务,从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是茶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浙江茶叶的竞争对手不容小觑,江西、贵州等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也非常适宜种植茶树,单从茶树品质而言可以与浙茶一拼高下,如果我们在下游产业链布局上没有下好“先手棋”,在未来竞争中将会比较被动。
我省今年出台的《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茶一二三产产值分别达到200亿元、300亿元和500亿元,全力打造世界绿茶生产、贸易、文化交流、教育科研、休闲养生中心,推动我省由传统茶业大省向现代茶业强省转变。
指导意见不仅明确了茶叶千亿产业的规模目标,也明确了茶叶三次产业的结构目标,未来关于茶的服务业将是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指导意见也支持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及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中小茶叶企业,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并引导其与茶叶规模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联合,加快推进产业整合集聚,完善产业链。
如果说传统的茶产业主要集中在作为农产品的茶叶本身的话,那么将来茶深加工产品、茶叶文化旅游产品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统筹茶叶一二三产需要一个更为宽阔的平台,特色小镇无疑是茶产业发展的很好平台,通过特色小镇这个大平台,让茶叶真正成为润泽山乡的致富法宝。
位于杭州西湖区转塘街道的龙坞茶镇是以茶为主导的特色小镇,现在你漫步在龙坞茶镇,茶农们都会面带笑容地告诉你,未来的好日子已超出他们的想象。位于茶镇内的慈母桥村历来是产茶名村,茶农章永法激动地说,自家的5亩茶园现在收入大概五六万元,以后游客会越来越多,收入肯定也会更高。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茶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王盈峰认为,“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口号已经提了好多年了,但是一直以来缺乏以茶文化和茶产业结合的平台载体,龙坞茶镇的建设为这个问题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龙坞茶镇应当为我省茶产业发展打造一个新的高端平台,希望它能成为全国茶产业的一张金名片。
在“互联网+”时代,浙江茶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不少创客纷纷围绕茶叶做足创意文章,不仅拍卖茶叶还拍卖茶园,让人们可以有更多体验;不仅网上卖茶而且也运用互联网思维设计智能茶具……一叶香茗也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产业链正在被拉长。
“拉长产业链,做强茶产业,这是大方向。”王盈峰说,要提高茶叶的利用率,更加精细地进行管理和生产,不断提高茶叶附加值,提高茶产业供给水平。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发展部部长陈叙达认为,英国茶之所以风靡全球,总结起来大致是两个方面做得好:一是英国茶制作商独具匠心,用工匠精神来做茶;二是把茶产品特别是下午茶做得非常精致,已到了极致的水平,对产业、产品、文化都做到了极致。“我们也要把中国茶做到极致,用工匠精神来做茶产品,在拉长产业链条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这方面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