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一湖碧波每年接待1亿游客
普陀山:一山古树一年创收40亿
两大风景名胜区护绿30多年收获旅游宝藏
西湖边的水杉林 记者 韩丹 航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这一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际很多场合,以此来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为美丽中国指引方向。
今年是“两山”理论发表十周年,这一论断在之江大地的生动实践中结出累累硕果。“绿水青山”是如何变成“金山银山”的?我省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导入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治理后给出了答案。
由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牵头,《都市快报》联合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历时4个多月走访了杭州、建德、淳安、江山、松阳等十余县市风景名胜区,采访20多位风景名胜建设专家和管理者,形成“‘两山’理论浙江经验”系列报道,来观察我们的美丽家园。
[一片湖·西湖] 从“山光湖塞”到“湖光山色”
清晨,西湖苏堤,雾霭渐渐升腾。像往常一样,老陶踏着晨光,慢跑,深呼吸。
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白堤断桥到平湖秋月987米,有144株桃树,146株柳树。苏堤2800米,六吊桥由北向南依次是跨虹桥、东浦桥、压堤桥……西湖的一点一滴,老陶如数家珍。
“原来西湖宝石山、西湖群山上的树稀稀拉拉,水的颜色发灰,和现在完全不能比。”老杭州陶德富说。
一棵大樟树
孤山西泠印社边有一棵大樟树,老陶晨练时,累了会在树下歇歇脚。游人也常在此拍照留影。上世纪50年代,这棵古樟树差点被砍掉。
当年修建孤山路,有人主张“树让人”,砍掉西泠印社边的这棵大樟树,时任省委书记江华表态:“不能砍!”参天古樟得以幸存,成为今天西湖的一道风景。
33年前,国家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全国首批确立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浙江首批入选西湖、普陀山、雁荡山和富春江-新安江等4个。保护西湖的一草一木,成了西湖风景名胜区不变的信条。
“西湖三面环山,过去山上是光秃秃的。”风景园林专家、杭州市园文局原局长施奠东介绍,“如今看到的西湖周边的树木,99%以上是新中国成立后人工造林形成的。”
一湖碧波
2000年以后,西湖风景名胜区推出“西湖西进”工程。原来西湖只有太子湾一个引水口,后来在西、南方向设6个进水口引入钱塘江水,从东、北两个方向设9个出水口,西湖水每月一换,有了如今的一湖碧波。
“水,是西湖的灵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刘颖说。
“新中国成立前夕,西湖淤积严重,湖水恶臭难闻。”施奠东说,到了80年代,周边山上树木被砍,许多企业、单位强行进入,围着西湖大兴土木,景象惨不忍睹。
为保护西湖,西湖风景名胜区进行了十多年的“西湖综合整治和保护工程”,拆除违章建筑,迁出沿湖的许多单位和企业,打通环湖道路,还湖于民。
如今,西湖还采取生物治理的方式提高水质,在小南湖、北里湖、长桥一带广种萍水植物,形成丰富的植物立体群落,既净化水体,又美化环境。
2014年,这一湖碧波吸引1.09亿游客来杭州,带来旅游收入1886亿元,占全市GDP的6.6%。
一村原住民
家住梅家坞的梅阿姨,辛辛苦苦一辈子种茶,老来开了间茶室,和社区姐妹们跳起“采茶舞”,还上过一次中央电视台。
“当年可不像现在这样,矛盾和问题很多”,刘颖说。梅家坞村是龙井名茶四大原产地之一,但交通不便,村民守着金饭碗讨饭。前几年,许多农家开始搞经营,不注册登记就开茶室、饭店和旅馆,乱搭乱建、违章建设比比皆是。
是“堵”还是“疏”?西湖风景名胜区选择了“疏”,让原住民融入景区一起“共建共享”。刘颖介绍,2000年前后,杭州市先投资5000多万元打通梅灵隧道,又采取政府补贴、村民自筹的方式进行村容村貌改造,保留梅家坞“茶文化”村的特点,规范村民特许经营。
整治后的梅家坞,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旅游度假村。村民年收入高达二三十万元,梅阿姨也在受惠之列。
推荐阅读:
桂花香栗子香 这周都别错过
朋友圈热传临安市中心发生"警匪枪战"?真相是…
胃里这些石子一样的白点 是珍珠奶茶里的珍珠?
45岁的她脑子里有个"橡皮擦" 擦除着理智和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