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唯一的杨桐、柃木出口地,浙江企业在日本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但近年来却因为饱受“内忧外患”双重打击日显颓势:20多年来价格不涨反降、利润空间缩小,出口金额持续呈下降趋势(详见本报昨天的经济新闻报道)。
如何“挽回”这年出口值近5亿元的市场,让有着多年出口历史的浙江“神木”(在日本,杨桐、柃木被尊称为“神木”)再现“辉煌”?记者在多日采访中发现,目前,该行业内部分企业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开发新产品、降低生产成本和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力图“自救”。
“杨桐、柃木切枝出口是浙江的一个传统特色品种,变废为宝、惠及三农意义重大。”昨日,浙江检验检疫局下属杭州检验检疫局动植处生物安全科科长钟根秀表示,由于我国是日本杨桐、柃木切枝产品的主要和唯一出口国,加上生产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该行业走出当前的“没落”迈向新的辉煌是完全有可能的,但行业内“心要齐”,尤其出口量大的企业要做出榜样是关键。
办法1
降低成本
人工栽培模式降低原材料成本
看起来不起眼的杨桐、柃木,却是日本传统的祭祀、供神、拜佛物品,也是当地家庭和公司常用消费品,每年需求量都很大。而浙江是这两种植物的资源大省,从上世纪90年代初,浙商开始采摘加工杨桐、柃木切枝出口到日本,提供了市场70%以上的产品。
但是,由于传统产业模式是采取“农户采摘整理+企业生产出口”的形式,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随着城市化建设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流失,招工难、成本增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再加上采摘、砍伐过度,杨桐、柃木野生资源遭到破坏,供给量不足又加剧了原材料价格上涨。
“以前农户可能只在家附近山上采摘,现在却需要跑越来越远的地方才能采摘到野生的杨桐、柃木,很多人因此吃不消而放弃供货。”湖州众合园艺负责人林龙告诉记者,为破解这一难题,公司从5年前就开始构建套种的模式,即在毛竹林、松林等林下套种短期内即可投产,进入盛产期平均每亩产值可达8000元,甚至更多。
“这样一来,我们出口的杨桐切切枝全部是人工栽植的,而人工栽植的价格要比野生的贵一些。”林龙说,和行业内一些企业做法不同,合众园艺探索出一个“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即除了自己的基地种植以外,公司还发动村民广泛种植,然后再以市场价收购杨桐枝叶。目前已带动5000多亩山林种上了杨桐。
办法2
产品创新
开发相关产品推进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记者在对杨桐柃木加工行业进行采访时,多家企业提到了浙江丰岛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个曾经占据市场份额高达50%,至今仍保持40%左右占有率的企业,丰岛股份对市场敏感度要更强一些,也一直试图推进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防范产品和市场单一带来的风险,拓宽出口鲜切枝产品市场空间。
据丰岛股份总经理俞明操介绍,公司早在几年前,就根据日本市场发展要求和消费习惯,衍生出一些相关产品,例如比较有典型性的“佛花”。用一束杨桐或柃木枝叶加上若干鲜菊花和康乃馨等组合而成,价格比成把的杨桐、柃木高出几倍。
价格高,市场对其要求也高,风险加大,前几年丰岛股份生产加工的“佛花”出口量有所下降,所以该产品并未在整个行业推广。而同样重视开发新产品的众合园艺则是选择了“就地取材”,直接开发竹叶。“公司在今年年初经过调研发现,日本的一些超市对竹叶有需求,而恰好我们就有这方面的产品,经协商已达成在年末出口的协议。”
另外,众合园艺还在去年向日本出口了2个集装箱的里白(一种季节性较强的蕨类植物),出口额达30多万元。“预计今年走的量还要多。”林龙说,目前杨桐、柃木加工生产利润太薄,如果只靠这一种产品小企业很难存活下去。
办法3
严控质量
走精品路线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行业内处于中上游水平的嵊州冠晟园艺有限公司,每年出口到日本的杨桐、柃木切枝产品金额达3000多万元,利润却比同行高,而这在整个行业超过80%企业都在亏本情况下特别难能可能。
“例如,出口到日本的45厘米分长杨桐枝条,别的企业只卖38—40日元,我们公司却可以卖到约98日元的价格。”公司总经理丁伯灿坦承,公司的底气来自于对产品质量严格要求。
“也就是说,不管进口商检验标准如何,冠晟园艺都坚持走精品路线,让产品质量更接近于日本同类产品的质量。”丁伯灿有着20多年的从业经验,在他看来,日本当地的杨桐、柃木产品讲究“自然”,而中国的更倾向于“漂亮”,人工痕迹过重。所以,冠晟园艺会在原材料上下功夫,力求找到比较好的杨桐、柃木资源。
昨天,杭州海关公布了今年前四个月浙江省外贸出口的情况,其中农产品降幅较大,同比下降19.3%。杭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周旭霞认为,这和出口市场对中国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无关系。“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想要保持稳定增长,必须要提高产品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