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教育部发文禁止学校组织商业性游学后
今年学校游学团减少一半
眼睛一眨,暑假已经过半。此时此刻,作为家长的你是带着孩子在“亲子游”的路上,还是望穿秋水地等着孩子“游学”归来?
就在前不久,教育部刊发《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要求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或方式参与社会机构组织的各类商业性学生境外研学旅行活动。
紧箍咒下,近年来呈井喷式增长的游学市场将面临什么样的改变?记者通过调查后发现,国内一些语言培训学校、旅行社和留学中介仍在大力推出游览、体验国际顶尖名校的“游学”路线。另一方面,受政策主导,加上今年上半年马航、韩国客轮等事件影响,杭州“游学”市场的主力军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原来以学校业务为主变成了眼下散客报名居多。为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旅行机构想方设法,新增“亲子型游学产品”、“艺术游学产品”、“白领游学项目” 等个性化游学产品掘金散客市场。
调查:今年学校组织的游学团少了一半
近日,教育部刊发《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要求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或方式参与社会机构组织的各类商业性学生境外研学旅行活动。《通知》中还说明,学生境外研学旅行活动应具有实质性学习内容,事先明确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突出“寓学于游”,杜绝“只游不学”和“走马观花”等现象。
在业内看来,本次政策的落地是国家对规范研学旅行的一次最大力度的监管。那么,学校组织的游学项目是否会“流产”?
“今年上半年发生了太多事情,像马航失事、韩国客轮沉船等等,游客的出游意愿不免受到影响。从春游产品的销售看,就没有去年好。加上最近国家对中小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了,估计整个暑期下来,学校游学业务较往年同期下滑了六七成。”浙江中山国际旅行社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新世界国旅策划部经理陈苑苑说,随着国家对研学旅行逐步提升市场监管力度后,杭州不少中小学校都比较谨慎,不会让第三方机构参与进来,而是直接委托当地合作的友好学校办理相关研学旅行事宜。
杭州市国际旅行社市场推广部相关负责人说,“目前的情况是,学校搞暑期夏令营活动确实少了很多,组织游学的大部分是些语言学校这样的非教育性机构,为了组织学生出去考试,而我们旅行社又有出境资质,会找我们代订机票和提供校外游览、用车等项目,旅行社大多是起到辅助性作用吧。”
“从去年韩亚飞机失事(飞机上有70名赴美夏令营师生)发生后,游学类产品的报名人数下滑很多,加上最近相关教育部门的监管更严了,学校游学业务相比去年同期下滑至少一半。”杭州海外旅行社相关负责人戴经理表示。
怪相:“游学团”被拉到拉斯维加斯
近年来,学校对游学项目趋之若鹜。“每个学校都喜欢做国际交流,好像不‘游学’,就是‘封闭’的表现,会影响生源。”旅行社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以前,学校很热衷搞游学项目。以15天的美国东西海岸游学产品为例,旅行社卖给学校的价钱是每人3.1—3.3万元,卖给散客的话要贵一点。但学校卖给学生多少钱就不知道了,但肯定比旅行社自己卖给散客的价格还高,学校也要赚钱。”该业内人士透露,“另外,一般6~7名学生配有1名教师,那教师的费用谁出呢?都出自学生所缴的游学费用里。保守估计,学校卖给学生的价格起码高出成本价(即旅行社卖给学校的价格)20个点。”
杭州某高校毕业的姚同学在去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上海—康州—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游学项目,总共9天,花费2.8万。行程中包含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游览,白宫、时代广场、中央公园、第五大道、华盛顿纪念碑等名景点游览,其中有5天在康州学院学习英语、美国历史和体育(棒球)课等,还有迪士尼乐园、好莱坞等娱乐设施的体验。实际“游学”情况如何呢?姚同学说,“到每个名校前就是拍张照就走了,大部分时间都在购物,不知不觉就花了好一大笔钱。”
“我是去年国庆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美国MBA游学项目,行程9天3万元。”金华某高校学生王昕(化名)说,“实际上都是一些所谓的景点参观和购物,企业很少去,去的都是些硅谷的小型创业公司,每个公司只呆了两三个小时,听听负责人的公司介绍,看看企业生产线和展览室的一些产品,根本没有时间了解到企业的核心文化,更别说是项目调研了,这个MBA游花得一点都不值。”
不少学生家长都对游学市场上目前存在的“只游不学”、“走马观花”、“价格偏高、不透明”等现象表示质疑。一位家长忍不住向记者吐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嘛,本来是想让小孩子早点去体验下国外的教学环境,没想到整个团的学生被拉到拉斯维加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