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良渚:申遗路上留下多少足音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7-07 11:52   

从83年前的田野考古到如今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浙江日报 记者 严粒粒 唐骏垚 通讯员 李力行

前人开创,今人续章。83年前,田间一片黑陶,拉开良渚考古的序幕;83年后,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之名亮相世界级舞台。

文物事业是全民的事业。申遗路上,有许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故事,值得我们娓娓道来。

擦亮文化名片

守护遗址久久为功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和关心良渚遗址保护工作,曾两次实地视察,多次就良渚遗址保护、申遗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省委省政府把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作为文化强省和文化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持之以恒力保良渚遗址保护与申遗工作有效推进。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申遗被列入《浙江省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数次被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这是浙江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浙江干部克难攻坚的担当。

“遗产是否完整真实,是申遗的重要标准之一。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都不乏因保护不当而无法申遗的憾事。”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柳河心有感触,“协调遗址保护与经济开发,是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难题。”

良渚自有答案。

仲夏傍晚,蜜蜂弄坝体遗址附近,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瓶窑段正在施工。这条杭州交通大动脉,在设计、施工中,两次为保护良渚古城遗址而主动“让道”。

在2007年启动工程线位论证时,线位方案已刻意避开良渚古城遗址。“当时这样的绕行已足够,最后规划也顺利通过多方评审。”西复线杭绍段指挥部副指挥郑求才没想到,在后续的考古发掘过程中,2015年,有关部门发现线位依然涉及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蜜蜂垄、石坞、秋坞等多条坝体。国内外专家和文物部门均认为,这里不能进行大型工程建设。

“省政府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同意西复线瓶窑段涉及良渚古城水坝遗址保护控制区段向西进行移位调整,并要求确保一次到位。按照新的线位方案,西复线瓶窑段从向东偏移转而向西调整,路程增加了6公里,总计增加3亿元费用。”摊开地图,郑求才指着西复线瓶窑段向西凸出的一道弧线,“这就是几十年来人们用心保护良渚遗址的最好证明。”

“保遗址还是保工程,体现出政府的大局观和价值观。”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张俊杰介绍,高速公路两次改道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此外,永久封闭穿越古城核心区的老104国道(祥彭线)部分路段、石矿关停、水体治理等“全域美丽”工作相继落实。2013年以来,累计搬迁遗产区范围内企业100多家,极大减少了对遗址本体的干扰。

措施之所以有效落实,是因为日渐完善的机制保障。

在管理机构方面,2001年,省政府批准设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由杭州市领导、余杭区管理,并成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这种大遗址保护管理的“特区”模式,是体制机制上的重大创新,走在了全国前列。

此外,2013年以来,余杭区实行“城市发展反哺遗产保护机制”,为遗产保护管理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除国家层面相关机制和政策外,良渚遗址设有专门的地方条例《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并先后发布《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方案》《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规划(2013—2025)》等数套规划。

良渚遗址多年的保护管理成效,得到国家文物局的高度肯定。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良渚遗址列入“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2009年,良渚遗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1994年、2006年和2012年,国家文物局先后3次将良渚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8年1月,我国正式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文本。20余件资料,共计200余万字、5330页,浓缩着浙江、杭州和余杭80余年对良渚遗址保护的心路历程。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严粒粒 唐骏垚 通讯员 李力行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