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价值
“良渚声音”悠悠远播
世界遗产大会现场“咚”的一声槌落,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几天前,记者曾询问他是否感到紧张。王宁远淡然一笑:“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证据就在那里。”
回答云淡风轻,底气由专家学者夯筑。没有他们的协力研究和呼吁,良渚遗址的保护与申遗工作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欲明了中国史前文化的渊源及其传播发展的情形,在固定不变的小范围中兜圈子,是不会有新意的……”良渚考古先贤施昕更的这番话,被载入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院联合编著的《良渚考古八十年》一书。
这三家机构所在地,正是当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它们先后组织、举办良渚发现五十年、六十年和七十年的纪念活动,以讨论会、专题展览、出版文集的方式总结和分享考古工作。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写道:“良渚文明的成果,如今依然惠泽着我们……恰如严文明先生在《良渚颂》中赞曰:‘太湖五千年文明……今日领跑长三角,良渚惠泽不能忘’。”
细数一下,自1936年以来,有数十本(套)良渚文化研究著作相继出版:《反山》《瑶山》《良渚遗址群》《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良渚王国》《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良渚,已然成为国内业界的“公约数”。
国内学者的努力,让“良渚声音”传向世界。
“以往国际主流学术界大多认为中国的文明始于商代。近年来,他们已普遍认可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省考古所宋姝说。2018年,她参与翻译了科林·伦福儒的学术论文《中国复杂社会的出现:以良渚为例》。
伦福儒是权威考古学家。2013年,他第一次参观良渚遗址后,即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2017年参加上海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时,他再次公开阐述:“良渚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几乎是同时的。”
“小众”知识、大众普及,始终是文物价值传播的重点和难点。
2018年9月6日,“第四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良渚古城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良渚举行。来自43个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和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的近300名专家学者探讨良渚遗址的价值,分享遗址保护的“中国经验”。此前曾“闭关”10个月更新展陈的良渚博物院,大会期间吸引了众多目光。“公众应该知道如何去保护文化遗产,良渚博物院很好地促成了这一点。”该届大会主席、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露茜·莫里赛特盛赞。
通俗的展陈文案,阐述着600多件(组)出土文物的前世今生;19个多媒体系统,提升参观体验;讲解员讲解文本全面革新,分为普通版、专家版和青少年版;除了传统观展,观众还可前往博物院商店购买文创产品……
“良博院既要做到专家叫好,更要力求百姓叫座。我们只想将最新考古成果简明、直观地传递给观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李新芳感叹,没有专家学者夜以继日的协力,展陈将难以完成“信、达、雅”的知识传递。
唤起文化自觉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古往今来在大地上生生不息的人民,是一切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保护文化遗产归根到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
初夏,余杭良渚街道港南村里绿树成荫,清水环绕。“这几年,经过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大大提升。以后村里可以与周边历史文化遗迹相结合,设计文化一日游……”村民代表大会上,村委会主任康宏果向村民讲述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带来的“红利”。
多年来,遗址内外农户外迁,水稻、油菜等传统农业恢复,轻型农业、观光农业、大地景观等新型产业注入,呈现出一派野趣充盈的自然生态景象。当地居民生活环境和品质因此大大提升。
群众护地,也同时护宝。“良渚遗址极大,早年刚被政府部门‘管起来’时,保护机制还没能跟上,盗墓分子的觊觎让人提心吊胆。多亏当地村民及时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忆起和群众并肩作战的过往,曾任杭州良渚遗址管理所所长的费国平流露钦佩之情。
康宏果得过“良渚遗址保护特别贡献奖”;其父康烈华还是1985年成立的群众组织“良渚文化研究会”早期会员。康家父子守护良渚文物的故事远近闻名:2006年,康家经审批在自家院里建房时,竟然挖出4个玉璧,父子俩马上向相关部门汇报,经过抢救性发掘,良渚文化中晚期19座权贵墓葬和200多件珍贵文物露出真容。
“守住良渚遗址,就守住了国家历史。这是‘文保员’的责任!”承担工期延误的经济损失,康烈华从来不觉后悔,“我一辈子和良渚文化打交道,只要我的生命存在一天,就要为保护良渚文化努力一天!”
“文保员”是这群朴实农民引以为傲的头衔。除了康家父子,还有张金千顶着压力,及时汇报瑶山遗址盗掘情况;姚来根不管农活多忙,每天总要抽出时间去分管的砂矿走一走……
随着良渚遗址保护机制日益完备,当地人民逐渐从“保文物”转向“说文物”,把广泛传播良渚价值作为自己的新使命。
钱琴英生在良渚、长在良渚,家门口就是遗址区,曾被评为“浙江省杰出青年志愿者”。1994年,良渚博物院前身良渚博物馆开馆,18岁的她就是义务讲解员。从义务讲解员到正式讲解员已经过去20多个年头,钱琴英各处拜师学习、览遍专业书籍,俨然已经是半个专家。“我对良渚有着深厚感情,我愿当一名传播者,与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良渚文明之光!”
2010年,良渚博物院志愿者服务社成立,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加入队伍。他们负责维护参观秩序、提供耐心导览。“从1973年到良渚从教开始,这里就是我的家。我想把家乡的故事说给大家听。”70岁的陈中柱是服务社的第一任社长。即便年迈,他仍愿意多进社区,为居民进行良渚文化宣传讲座。截至2019年5月底,服务社累计注册志愿者506人,在岗服务156人。今年以来,志愿者们共为5700名游客提供295场讲解,人均服务时数超过49小时。
伴随群众文化自觉不断增强,良渚遗址保护真正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的事。良渚,这份独一无二的瑰宝中蕴藏的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得以不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