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我·1919】蔡元培的校长室,聚了一帮新青年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5-04 08:09   

钱江晚报(记者 马黎 通讯员 杨琳惜)北京大学学生周炳琳在演讲。西德尼·甘博 摄 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提供   

1918年10月22日,刚上任10个月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发了一则“朋友圈”:本馆办公室一概迁至新大楼一层。各阅览室亦皆布置完竣,自今日起即在新舍照常办公。

101年前完全投入使用的北大“新大楼”,是当年北大文科、校部和图书馆的所在,1918年9月正式落成。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红楼和北面的操场,是这场运动的主要活动场所。

如今它所在的这条街,直呼其名:五四大街。

如此直截了当,可见这幢北京人都知道的“红楼”,在中国历史上,在新文化运动中,在人们心中意味着什么。

思想之变在这里酝酿

目前,一场名为“五四现场”的展览,正在红楼一楼举行。我们也回到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以期从历史的、文本的、遗存的“现场”细节,来还原100年前那一场伟大运动,如何“运动”起来的。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到北京大学任职。此前的北京大学,用在此读书的许德珩的话说:“当时的北大,不是大,而是老,是腐。”

为了改变北大腐败的状况,蔡元培制定了“八字方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从他聘请的明星教师队伍就可以看出,秉持各种不同观点的教授都来了,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在校园蔓延。

红楼一层东南角119房间,门口挂着“图书馆主任室”的牌子,这是李大钊当年的办公室。在这间普通的房间里,李大钊使北大图书馆从旧式藏书楼,转化为现代大学图书馆。1920年10月,他在这里主持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他还在这里召集过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开会,使红楼成为北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活动的重要场所。

蔡元培的校长室、陈独秀的文科学长室在二楼。虽然蔡元培兼容新旧,但他骨子里是趋新的。上任一周之后,他聘请了《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并大力扶植社团。之后,《新青年》一些中坚作者成为北大新锐教授,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新锐教授“截断众流”传播新知,与旧派教授和平竞赛,使学风校风立即改观,在推动时代变革的同时,也促成了自我更新。

两代学人,在呐喊中上下求索

红楼一楼,还有一间敞亮的学生大教室,有扶手的椅子摆放整齐,黑板上的板书写着:中国小说史略。

1918年4月2日,37岁的周树人在日记里写:“二日:晴。午后自至小市游。”他没有提这一天发生的大事:《狂人日记》写完了。

1个多月后,这篇小说发表在5月15日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作者名字: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由此诞生。早在一年前,《新青年》就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主张。在那之后,《新青年》从一本地方性刊物,很快转变成为以北大教授为主体的全国性刊物,发行量也从创刊时的1000份,猛翻了16倍。

2年以后,1920年8月,时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被蔡元培聘为北大讲师,教“中国小说史”。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马黎 通讯员 杨琳惜  编辑:郑海云
返回
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老师启蒙思想,许德珩、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等五四一代具体贯彻,他们后来都成了学生运动中的领袖。如此直截了当,可见这幢北京人都知道的“红楼”,在中国历史上,在新文化运动中,在人们心中意味着什么。之后,《新青年》一些中坚作者成为北大新锐教授,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