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我·1919】蔡元培的校长室,聚了一帮新青年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5-04 08:09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许子东,在他的《许子东现代文学课》里提到:《狂人日记》最代表“五四”精神,一是借用了西方小说的形式,二是尝试了白话文,三是批判礼教,四是进化论的观点。这是《狂人日记》的基本特点,也是“五四”新文化的四个要点。

新文化运动旨在启蒙,五四运动则为救亡。五四运动实则新文化运动精神日出照耀下的壮举。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一批品学兼优且有以天下为己任情怀与世界主义眼光的“新青年”。

如今,在红楼,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北大两代师生、老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包括冲突、互融。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老师启蒙思想,许德珩、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等五四一代具体贯彻,他们后来都成了学生运动中的领袖。

浙江的“新青年”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也就是如今杭州高级中学的前身。它是浙江新文化运动中心。

1919年10月10日,浙江一师、省立第一中学和甲种工业专门学校的部分学生创办《双十》半月刊,后来改刊名为《浙江新潮》。

第二期刊出《非孝》一文,猛烈抨击旧制度和封建礼俗,引起极大的社会震动。当时省政府下令查封杂志社,教育厅责令经亨颐校长开除施存统,解聘陈望道等四名教员。经亨颐坚决不同意,于1920年2月9日被解职。

3月,省长齐耀珊下达解散一师的命令。3月29日,学生誓死不屈,围坐在操场上与军警对峙,“一师风潮”风起云涌。

迫于社会各界压力,省长下令撤围,收回解散命令。4月17日,全校复课,师生们的努力取得了“一师风潮”的胜利。

首个《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也在浙江诞生。

戴季陶把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带回国内,寻找合适的译者。陈望道带着这本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回到家乡,在一间柴屋里开始了这项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翻译工作。1920年4月下旬,《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稿诞生。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马黎 通讯员 杨琳惜  编辑:郑海云
返回
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老师启蒙思想,许德珩、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等五四一代具体贯彻,他们后来都成了学生运动中的领袖。如此直截了当,可见这幢北京人都知道的“红楼”,在中国历史上,在新文化运动中,在人们心中意味着什么。之后,《新青年》一些中坚作者成为北大新锐教授,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