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首度披露未来社区建设的战略考量和推进路径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4-19 10:29   

浙江日报 记者 刘乐平 通讯员 俞晓

4月18日下午,一场有关未来社区的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首度详尽系统披露了我省谋划未来社区建设的战略考量和推进路径。

浙江正在大力推动建设的未来社区,究竟是什么模样?答案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模样。这一点,恰恰是城市进化的必然:作为城市细胞的社区,承载的不仅仅是居住功能,更是一个城市健康、人性和精神的归属地。在这里,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彼此尊重。在城市学经典名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序言里,一段文字令人印象深刻——“文明的价值就在于让生活方式更加复杂;人们的衣食住行需要的不仅是努力工作,还要用头脑思考,而不是简简单单、互不关联的行为。因为更复杂、更深入的思考意味着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意味着旺盛的生命。”

当下,引发热烈讨论和关注的未来社区,正是为每个人更丰富的生活而来。

以“人”为核心 一场关于“熟人社区”的探索

社会学家费孝通将“社区”定义为“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可是,我们日常的城市生活,社区里遇到的却多是陌生人——现代城市社区邻里的隔阂和冷漠,是这个时代的通病。

未来社区,要进行的是一场关于“熟人社区”的探索。翻阅新近发布的《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九大场景构建的未来社区,未来邻里场景居首。“这反映出未来社区的人本化导向和人文精神内核。”未来社区课题组负责人柴贤龙认为,未来社区建设与传统社区相比,最大的亮点与区别在于以“人”为核心,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课题组研究了国内外诸多社区营造和运营的案例,比照着“合作居住”的概念,或许我们就更能理解未来社区以“人”为核心的理念——

一个合作居住的社区生活,你可以认识好几十个邻居,生活上出现种种问题的时候,可以随时找到得力的帮手;在有事外出时,能够放心地将孩子和宠物交给邻居照料;邻里间可以共用很多共享设施,甚至共享汽车……

公共房屋是社区的核心区域,在这里通常会有很大的公共厨房和餐厅、休闲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客厅、工作坊和洗衣房。人们每周都在这里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会议、聚餐等。因为需要一起来照料这些公共设施,居民们之间会渐渐形成合作、信任和支持的意识。

这也是浙江未来社区的样子。在设计者的思路里,未来社区里的居民,有世代躬耕垄亩的原住民,有迁居享受晚年的老人,也有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省市,甚至是不同的国家。“这里有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氛围,她能包容各种家庭的日常生活。”

采访中,社区美学价值一再被提起。在未来邻里场景的构想中,一个重要任务是,突出社区即城市文化公园的定位,以城市乡愁记忆和社区历史文脉为基础……营造承载民俗节庆、文艺表演、亲子互动等活动的邻里交往空间。

一个地方的地标、历史和记忆,成为社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肌理,新加坡组屋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组屋是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承担建筑的公共房屋,始于上世纪60年代。在新加坡中部的女皇镇组屋区,是新加坡第一个卫星镇。2000年前后,女皇镇多个地标因为发展而被拆除让位。为了不使女皇镇在发展浪潮中失去旧时风韵,当地推出开放给公众参加的历史之旅,以及设立女皇镇文化遗产基金,要在日后设立博物馆……

柴贤龙认为,浙江未来社区的营造,要尊重历史肌理和文脉传承,以共享空间美学价值建设为抓手,推进系统精细化设计,着力于社区居民“记得住过去、看得见未来”的美学地物塑造。

尝试新布局 一种立体开发的建设模式

以小区(街区)为主体的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园,也是城市品质发展水平的标志。

粗放型“摊大饼”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模式,使得大城市病愈演愈烈。如何遏制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国际上,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模式渐渐成为一种主流。

纵然你不是城市规划从业者,一个旅行者对TOD也一定不陌生——在公共交通站点周围营造良好的步行环境,并在其内融合居住、商业、办公、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公共服务等城市功能,使区域内的居民无论使用步行、自行车、小汽车,都能方便地出行。

如果在东京旅行,短短的4至5天行程里,如何玩转银座、涩谷、秋叶原及六本木这几大打卡圣地?跟着TOD走,这就是东京旅行最实用的方法论。地铁出行,就能抵达每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目的地。TOD,成为我们进入城市、享受城市的新方式。

“从依河发展围绕‘埠头’聚居,到公路时代沿车站而建,再到轨道交通时代依交通枢纽站场而聚,始终是人类利用空间的一种先进思想。”柴贤龙说。

受交通与城市化关系认识水平限制,以及经济条件等制约,我省TOD实践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存在差距。“现行以政府主导确定的容积率、日照间距、限高等空间资源配置约束制度,与现代技术条件下的TOD开发实践要求,存在着矛盾。”柴贤龙分析道。

未来社区的营造将带来一股新风。我省社区空间开发,未来都将导入到基于道路公交集散或轨道交通站点的TOD模式或半TOD模式,创新社区空间开发新制度已成当务之急。

深圳在这一方面开展的突破性创新,给我省未来社区考察组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前的一次调研中,考察组走访了深圳大冲村、水围村等先进空间资源利用案例。今年初,深圳市政府出台了《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对建筑密度分区、混合用地容积率计算、居住地块容积率,取消商服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容积率上限。

在一份报告中,未来社区课题组建议,我省未来社区建设中,要创新推广“大疏大密”布局模式。探索“地铁+社区”模式,形成围绕轨道站点的“大密”建筑格局,开发强度向外梯度递减,站点周边高强度混合式多功能开发。此外,要打破空间开发旧制度思维定势,推进地上地下综合立体开发。

记者注意到,未来社区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方案对此亦有明确安排。省发改委副主任杜旭亮表示,未来社区以实现建设运营资金总体平衡为指向,在交通和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城市核心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平衡原权利人、公众、市场等多方利益。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刘乐平 通讯员 俞晓  编辑:见习编辑 管鹏伟
返回
4月18日下午,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首度详尽系统披露了我省谋划未来社区建设的战略考量和推进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