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龙坞彩灯非遗传承人 亲手做一盏象征团圆、和美的“六和”彩灯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2-16 09:33   

都市快报(记者 潘卓盈 摄影 朱丹阳


武林广场上的这盏灯就是葛建民做的

彩灯,即花灯。杭州赏花灯的习俗从唐宋开始就有了,到南宋时最为盛行,白居易就为杭州的灯市写过诗句“灯火家家市,箫笙处处楼”。

元宵到,花灯俏。今年元宵节,都市快报特别请来杭州龙坞彩灯传承人葛建民,手把手教大家做一盏象征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六和”彩灯。

他家灯笼曾垄断 民国大杭州的彩灯市场

葛建民,来自制灯世家,祖上从清朝开始就扎龙骨、做彩灯。这些年,很多杭州元宵灯会中,你都能见到葛建民制作的“龙坞彩灯”的身影。今年武林广场八少女像旁的唯一一盏七米长、三米高的主灯“吉祥如意”猪灯,就是由他做的。

“猪年做猪灯,十二生肖我全做过,算起来,每一种都做过好几轮了。像前几年的龙年,我在吴山广场做了个九龙壁,36米长、9米高,每条龙还可以活动,腾云驾雾。这件作品一直舍不得拆,现在还保留在富阳的仓库里。”

葛建民掰着手指头给我讲他做过的灯,往年灯会兴盛的时候,他一整年都扑在做花灯上。最近几年,他重心主要放在教孩子画画、书法,以及彩灯技艺的传承上。

葛建民家住龙坞。大概170多年前,清朝道光年间,有个叫葛正刚的东阳人路过龙坞,被此地的山山水水所吸引,于是便落脚安家下来。这才有了后来龙坞葛家与花灯的故事。


葛建民冒雨调试花灯

那时龙坞家家户户都会做灯笼。说起灯笼,又不得不提另一个传说。远古时期,龙坞便是个钟灵毓秀之地,然而有一年夏天,骄阳似火,眼看万物枯萎,田地干裂,老百姓都快要渴死了,山坞里的五条蛟龙舍不得让百姓受苦,毅然撞向山崖,从此幽谷深山间就有了飞流直泻的白龙潭瀑布。龙坞人感激这五条蛟龙,逢年过节就扎编5条颜色各异的龙灯祈福(其中龙门坎是白龙、慈母桥是青龙、上城埭是黄龙、里桐坞是金龙、大清谷是云龙)。龙坞人舞龙灯、扎彩灯的习俗便由此而来。

东阳盛产木雕,葛正刚也习得一手家传木雕技艺。他到龙门坎村后,开始用木雕制作各式各样的马头灯和木质骨架宫灯。因手艺精湛,一时间声名鹊起,成为当时杭州远近闻名的彩灯制作名匠,从而开创出了“龙坞彩灯”这一的流派。

直到今天,“龙坞彩灯”依然是杭州彩灯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流派。2012年,龙坞彩灯制作技艺成为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今年64岁的葛建民就是龙坞彩灯的第五代传人。

说起彩灯给家族带来的富庶和兴旺,葛建民用了早年乡邻间口耳相传的一个词“十里横山第一家”。到葛建民爷爷那一辈,也就是第三代传承人葛明楷手上,“龙坞彩灯”走出了小山村,一度几乎垄断了民国时期整个大杭州的彩灯市场,当时人们逛街买到的花灯,很有可能就是来自龙坞葛家的。

葛明楷在拱宸桥边上开了一家彩灯店铺。生意好到什么程度?据说当时运河一带整条街上挂的花灯全是葛家的。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摄影 朱丹阳  编辑:郑海云
返回
这些年,很多杭州元宵灯会中,你都能见到葛建民制作的“龙坞彩灯”的身影。”自编彩灯课程教年轻人和孩子制作灯笼葛建民从没放弃彩灯的技艺,还把现代化的光电艺术融入到了制灯技艺中。”做了几十年中小学美术老师的葛建民说,“靠的就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在彩灯上画画的功底,小时候就看着家人在灯笼上画画,自己对照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