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龙坞彩灯非遗传承人 亲手做一盏象征团圆、和美的“六和”彩灯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2-16 09:33   

光靠彩灯养不活自己

自学成了美术老师

然而,这样的家族盛景,从抗日战争爆发后,就一去不复返了。战争打响后,没有人再惦记着那一盏盏象征安乐富足的彩灯。等到抗战结束,葛建民一家也彻底成了农民家庭,他爸爸葛以桢为了养家糊口,反串演起了越剧里的旦角。

但是日子再难,家传的彩灯技艺没有丢。“唱戏之余,我爸爸也会做一些花灯来卖,那时候大家条件都不好,做的彩灯力求简单实用,已经变成都用竹子做的了。说起来,当时卖花灯还是为了养家糊口,贴补家用。”葛建民说。

改革开放后,各地又恢复了“元宵灯会”、“舞龙灯”的民俗。镇政府便找到葛以桢,让他做大型舞龙灯。于是,1994年,葛以桢按照龙坞镇上古老的传说,做出了五条彩色舞龙,命名为“西湖五彩龙”。没想到,这一舞,从杭州一路舞到了北京,还上了那一年北京电视台的春节晚会。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葛建民5岁就学会了做灯笼。但那个年代,光有一门做彩灯的技艺,是养不活自己的。21岁那年,葛建民初中毕业,进入生产队劳动。当时正好碰上村里龙门坎小学教师奇缺。于是在校长的引荐下,葛建民做了一名民办教师。结果,一教就是40年。其间,葛建民专门去杭州市教师进修学院进修美术,还考上了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后来到杭州市西湖第一实验学校任教,从1998年开始做专职美术老师,4年前才退休。

之所以选择美术老师这条路,葛建民总觉得和从小学做彩灯的经历有关。“我从没正儿八经学过画画,直到快30岁,才有机会去教师进修学校在职学点儿美术。”做了几十年中小学美术老师的葛建民说,“靠的就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在彩灯上画画的功底,小时候就看着家人在灯笼上画画,自己对照临摹。要么就是拿支铅笔去对着家门口的山山水水画画,没什么诀窍。”

自编彩灯课程 教年轻人和孩子制作灯笼

葛建民从没放弃彩灯的技艺,还把现代化的光电艺术融入到了制灯技艺中。这些年更多的时候,他在做一位“龙坞彩灯”的传承教师。

他先是在村里办了个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教学传承基地开班授徒传艺。不久前,又在杭州市西湖第一实验学校成立了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他还自编了一套彩灯课程,发明了一种快速入门的“无骨彩灯”制作方法,教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制作一只传统中国灯笼。

在葛建民眼里,一个彩灯只剩下观赏功能的时代,如何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一辈了解中国和家乡的彩灯文化比什么都要来得更迫切。

“龙坞彩灯”究竟和别的彩灯有什么不同?葛建民笑笑,“并没有特别的玄机,和别的彩灯也没什么不同,无非就是起灯稿、搭龙骨、装龙机、上灯衣这些步骤。当时它之所以出名,只因为做得比周围别地的彩灯精致。一代一代下来,做精做好这个精神,我们从来不敢忘。”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摄影 朱丹阳  编辑:郑海云
返回
这些年,很多杭州元宵灯会中,你都能见到葛建民制作的“龙坞彩灯”的身影。”自编彩灯课程教年轻人和孩子制作灯笼葛建民从没放弃彩灯的技艺,还把现代化的光电艺术融入到了制灯技艺中。”做了几十年中小学美术老师的葛建民说,“靠的就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在彩灯上画画的功底,小时候就看着家人在灯笼上画画,自己对照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