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讯(记者 杨茜 通讯员 宋桔丽 金薇薇)成长,从来都是时间的积累和经验的沉淀。
杭州高新区(滨江),从一片滩涂到高新产业聚集地,活生生的一部励志奋斗史。
今年,杭州高新区28岁,滨江区21岁。2002年,两区管理体制合二为一,高新区(滨江)由此诞生。年轻的城区,虽然没有经历过最困难的时期,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找准定位,自强不息。
杭州高新区(滨江)被科技部列入全国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计划序列,并引领了浙江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持续名列全省各区(县、市)第一,实现全省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八连冠”。“GDP迈入千亿元俱乐部”、“全国第一”、“全省首创”等等,都成为了它的标签。
今年前三季度,高新区(滨江)生产总值1003.5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780.9亿元,增长19.4%。
成绩的背后,有创业者的努力,也有政府的作为,两者之间,保持着惺惺相惜的默契。而这种平衡与亲密,历久弥新。
从几个人的团队到上市公司
创业者说滨江是希望的田野
前不久,恒生电子启动恒生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计划,让金融插上科技的翅膀,更简单便捷。
这是主营金融软件和网络服务的恒生电子,一次创新的尝试。
作为董事长,彭政纲的每一次抉择都很谨慎。回忆起上个世纪90年代创业,总有种千帆过境的感慨。
1995年,当时的定安商务大楼,在定安路一条小巷里,经过曲折狭窄的楼道,在三楼的平台上,有几间小平房,这是恒生电子最早的办公室。
50万元的起步资金,在当时可以买两套房。一切从简,创业从这里开始。
七年之后,在滨江软件园三期,恒生电子有了自己的22亩地。2003年实现上市计划。2005年恒生大厦竣工,建筑面积22000余平方米,第一批员工顺利入驻。如今的恒生总部扼守高新区(滨江)的交通要道,是全区最繁华的所在之一。
“一点也不夸张,当时眼前看到的就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彭政纲说。为了解决员工的通勤问题,公司租用了二十几辆班车,每年光是这一项的成本就需要300多万元。
花这个钱,彭政纲一点也不心疼,因为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如今曾经的田野上早已长出高楼大厦,而一幢幢大厦中孕育出了成千上万家有格局、有实力的企业,其中有不少都已成为可以对标国际的行业领军者。
“很多企业看中这里,必有原因。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一支潜力股,厚积薄发。”彭政纲说。
当然,这和改革开放密不可分。“高新区(滨江)不是恒生电子的创始地,却是成长扎根之地,这离不开新型的、真正具有服务意识的政府,这样的政府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让彭政纲最有感触的,是在初创时期,政府积极对接,帮助解决了近百名大学毕业生的落户问题。
未来滨江共有5条地铁经过
全域城市化打造花城滨江
如今的高新区(滨江),褪去了少年的青涩,强健的筋骨中透着成熟稳重。
当年通过浙江第一码头借渡钱塘江靠岸抵达滨江的场景,早已成为一种追忆和怀念,现在的高新区(滨江),几乎以日新月异的面貌,迅速在版图上植入了柏油马路、高架、地铁等一切属于现代城市的东西。
向城而生,一直是滨江不变的内在发展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