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产业、民生“全域升级”
边界的演进史,就是城市的发展史。
杭州的“西界”如何变化?市档案馆内,几份珍贵的规划图纸给出了答案——
改革开放前,杭州的“西界”一直保持在莫干山路——环城西路一线。
1983年,杭州城市总体规划首次经国务院批复,那时,杭州的“西界”延伸到了教工路附近,松木场终于被划入城区。
2007年,杭州进行第五轮总体规划,城市的边界已经抵达绕城高速西线,蒋村不再是个“村”。
2016年,《杭州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修订获批,杭州“西界”第一次触碰到了三墩、留下的老集镇……
作为大型居住区、高校集中地,西湖区在杭州人心中一直拥有特殊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这里上演了一场场“美丽西行记”:看城市,低矮的平房变成了鳞次栉比的楼宇,道路四通八达,城中村重获新生;看产业,曾经的“一穷二白”不复存在,以环境、学术为引领,杭州城西崛起一个个新地标;看民生,教育、医疗、养老设施加速“西延”,软硬件水平不断完善,生活越来越幸福。
40年如白驹过隙,40年已沧海桑田。城市的边界不断向西,西湖区不再是那个西湖区,她已从落后、脏乱的农村,成长为杭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主城区之一;西湖区还是那个西湖区,她是兼具美丽与繁华的“都市桃花源”,未来,她仍将加速奔跑。
美丽西进,梦想西行;美丽西行,幸福前行。
美丽西行——
“被遗忘之地”蝶变重生
“养甲鱼周期短、来钱快,曾让不少家庭致富。”6年前,双浦镇灵山村村民沈文铿把18亩农田改成了水塘,大约养了4万只甲鱼。
如今,双浦在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施整治。除了清腾甲鱼塘、鱼塘1万余亩,还清理了128万吨建筑材料,累计拆除村外各类违建10万平方米。这里还进行了生态修复和水田垦造,还原了大地本来的容颜。
在沈文铿看来,一切都“值”。双浦曾是个“被遗忘之地”。而如今,它回来了,成为钱塘江边的“城市绿洲”。
变化源于2016年底启动的“美丽西湖行动”:西湖区将目标定在“脏乱差”相对集中的双浦、转塘、留下、三墩等区域,开展了大规模的城中村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
在杭州的“西大门”留下,西溪路及金鱼井、东岳、杨家牌楼三大城中村开启改造。2017年全年,留下街道拆除违建面积共计18万平方米,完成了“基本无违建街道”的创建。
在西北隅的三墩,5平方公里的双桥区块进行大规模的整治拆违、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流转开发,集中连片开发农用地,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
在双浦,300多名党员干部耗时40天,清掉391处堆场,清运各类堆积物总计128万吨,恢复用地1760亩。不仅“清水入城”工程解决了困扰之江地区41年的缺水问题,今年5月,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工程项目建议书获批,双浦历史悠久的“母亲河”即将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