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产业、民生“全域升级”
边界的演进史,就是城市的发展史。
杭州的“西界”如何变化?市档案馆内,几份珍贵的规划图纸给出了答案——
改革开放前,杭州的“西界”一直保持在莫干山路——环城西路一线。
1983年,杭州城市总体规划首次经国务院批复,那时,杭州的“西界”延伸到了教工路附近,松木场终于被划入城区。
2007年,杭州进行第五轮总体规划,城市的边界已经抵达绕城高速西线,蒋村不再是个“村”。
2016年,《杭州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修订获批,杭州“西界”第一次触碰到了三墩、留下的老集镇……
作为大型居住区、高校集中地,西湖区在杭州人心中一直拥有特殊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这里上演了一场场“美丽西行记”:看城市,低矮的平房变成了鳞次栉比的楼宇,道路四通八达,城中村重获新生;看产业,曾经的“一穷二白”不复存在,以环境、学术为引领,杭州城西崛起一个个新地标;看民生,教育、医疗、养老设施加速“西延”,软硬件水平不断完善,生活越来越幸福。
40年如白驹过隙,40年已沧海桑田。城市的边界不断向西,西湖区不再是那个西湖区,她已从落后、脏乱的农村,成长为杭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主城区之一;西湖区还是那个西湖区,她是兼具美丽与繁华的“都市桃花源”,未来,她仍将加速奔跑。
美丽西进,梦想西行;美丽西行,幸福前行。
美丽西行——
“被遗忘之地”蝶变重生
“养甲鱼周期短、来钱快,曾让不少家庭致富。”6年前,双浦镇灵山村村民沈文铿把18亩农田改成了水塘,大约养了4万只甲鱼。
如今,双浦在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施整治。除了清腾甲鱼塘、鱼塘1万余亩,还清理了128万吨建筑材料,累计拆除村外各类违建10万平方米。这里还进行了生态修复和水田垦造,还原了大地本来的容颜。
在沈文铿看来,一切都“值”。双浦曾是个“被遗忘之地”。而如今,它回来了,成为钱塘江边的“城市绿洲”。
变化源于2016年底启动的“美丽西湖行动”:西湖区将目标定在“脏乱差”相对集中的双浦、转塘、留下、三墩等区域,开展了大规模的城中村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
在杭州的“西大门”留下,西溪路及金鱼井、东岳、杨家牌楼三大城中村开启改造。2017年全年,留下街道拆除违建面积共计18万平方米,完成了“基本无违建街道”的创建。
在西北隅的三墩,5平方公里的双桥区块进行大规模的整治拆违、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流转开发,集中连片开发农用地,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
在双浦,300多名党员干部耗时40天,清掉391处堆场,清运各类堆积物总计128万吨,恢复用地1760亩。不仅“清水入城”工程解决了困扰之江地区41年的缺水问题,今年5月,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工程项目建议书获批,双浦历史悠久的“母亲河”即将复原。
两年时间过去,“美丽西湖行动”成效显著。双浦、转塘、留下、三墩,都曾是杭州城市发展的“后进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阻碍,就是环境。而随着美丽不断“西行”,让老百姓生活更好的同时,也给这些地区带来更大的发展动力——
龙坞11个村社经过大规模整治,拆除了近50万平方米违建,完成了2600多个庭院改造,迎来了51亿元PPP大单和茶产业特色园区的落户。
三墩一举剿灭了19条劣V类河道后,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正式揭牌,它将被打造为中国影视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西溪路从30米拓宽到50米,4车道变为6车道,绿化带平均10米宽,甚至配备了人工智能斑马线,杭州重获繁华“西大门”。
双浦经过四期土地集中流转,目前蓝城杭州双浦原乡农业产业园一期已经开园,4000亩农庄集菜园、餐饮、牧场、花海等配套服务于一体……
“双浦的变革是一个必然,早一点晚一点而已。我能够见证和参与,是一种幸运。”正如双浦镇党委书记沈建立所言,一个个“被遗忘之地”已蝶变重生。对于杭州人来说,“城市”的定义已不再是老城区,它的边界达到了它从未触及的角落。在西湖区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无限可能正在孕育,明天一定会更加精彩。
产业西进——
“三产”占比从20%增至90%
“曾经,西湖区最著名的是‘三头经济’——鱼头、猪头、石头,分别代表了渔业、农业、采矿业。”西湖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杭州信息、文创、金融等领域的“先行区”。
统计显示:1985年,西湖区GDP中第三产业的占比仅20%;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提升到了90%。
文一路学院路口附近,一块石刻揭示了西湖区“三产”爆发增长的秘密:它是西湖区的“学校地图”——浙江大学(现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杭州商学院(现浙江工商大学)、浙江丝绸工学院(现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学院(现杭州师范大学)……相对城市居民而言,这些高校先一步踏进了杭州城西的版图,并生根发芽。
1999年,刚刚辞去大学公职的马云,和18位伙伴在文二西路上的湖畔花园创办了阿里巴巴,一个互联网“神话”由此开始;
2002年下半年,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迎来了首批学生,同年,它所在的西湖区三墩镇开始了大规模旧城改造;
2003年10月,文三路电子信息街区正式开街,汇聚了1200多家IT经销商、10家IT卖场。之后不到一年,1公里外多了两所大学,它们是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
细心人不难发现,几十年来,杭州城西发生的大事,总和高等院校有关。而在这些“大事件”的背后,则是西湖区社会资源与高校群体的深度对接。
近两年,西湖区的“产学研”融合更是呈现加速态势——
2015年10月,“阿里云开发者大会”正式更名为“云栖大会”,同年12月,西湖高等研究院在云栖小镇成立;
2016年3月,位于转塘的浙江音乐学院获批成立,它所在的之江新城建设也随之加速,地铁、道路加快施工,医院、学校纷纷落户;
2017年11月,三墩镇“都市田园综合体”正式亮相;之后不到半年,西湖大学在三墩镇的双桥片区开工。
除此之外,遍布西湖区的产业平台,更为西湖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截至目前,西湖区已形成17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0个特色小镇和36个特色园区。这些产业园区的共同特点是:产业高度集中、产业链非常完善、人才争相涌现。
以云栖小镇为例,在不到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合了500多家高精尖企业,全国70%以上的云计算高端人才,“涉云”年产值超过150亿元,孕育了城市数据大脑、5G车辆网系统等领先科技成果。
就在今年6月8日,蚂蚁金服完成了14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成为全球最大的独角兽,宣告了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的进一步崛起。
而随着两座新城的成型,更是吹响了西湖区“亩均英雄”们的集结号——
位于三墩镇的紫金港科技城,有紫金众创小镇、云谷小镇、西湖科技经济园区、独角兽产业园等创新创业平台,还有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湖大学等高校资源,成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中重要的创新驱动力量。
位于钱塘江畔的之江新城,齐聚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之江文化中心、之江国际影视产业集聚区、演艺小镇等。未来,它将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配套齐全、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区,成为西湖区的又一个“产业金矿”。
民生西延——
一路开启“幸福之门”
“条件好,还能学点东西,住在这里很舒心!”最近,刚从蒋村花园广安苑的“家”,搬到步行可达的养老院新“家”,89岁的钟美真感觉很满足。
被老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位于晴川街上的蒋村长者服务中心。床铺、洁具随时都能找到扶手,房间门口“记忆盒子”放着老人熟悉的物品,帮助他们识别自己的房间……这里,处处都能看到“走心”的细节。它还是一所“老年大学”,健身气功班、瑜伽班、智能应用教学班、书画班、舞蹈班……老人们聚在一起,热闹而亲切。
蒋村这家“高大上”的养老中心,是西湖区众多养老服务机构之一。2017年,西湖区和镇街两级财政用于养老服务的经费达6600万元,2018年预计将达1.1亿元,用于养老中心、老年食堂等硬件设施的打造。目前,西湖区正在运行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35家,备案老年食堂117家,西湖区几乎所有老人,都能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找到养老服务机构。
城市西进,“幸福之门”也一路开启。在西湖区,无论是重大项目开工,还是重点项目签约,学校、医院、养老等民生项目都占据显著位置。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片空白”,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加速布局”,到2017年“幸福西湖行动”启动,西湖区的民生设施建设已全面铺开。
以教育为例,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大量人口迁入城西,西湖区及时开启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西行”——2001年,求是浙大附小领办,在文新地区新建了星洲小学;2004年,文三街小学又在文新地区领办了文苑小学;2011年,学军小学与转塘小学形成办学互助的“紧密共同体”;2014年,竞舟小学与周浦小学形成“紧密共同体”;2017年,嘉绿苑小学在三墩地区领办了新校景汇小学……
“继名校领办新校的1.0版,西湖区教育事业迎来城乡学校建立紧密共同体的2.0版,以及全域优质教育的3.0版。”西湖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西湖区发展到哪里,学校就办到哪里,并且办一所、优一所、强一所。”
数据显示,1998年以来,西湖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总办学规模从78所增加到了184所,学生总人数从4.6万增长到了11.5万。2021年前,西湖区还将竣工交付配套中小学20所、幼儿园22所,且多数布局于三墩、之江、双浦等新兴区域,更多好学校将来到杭州城西人的身边。
医疗资源同样不断地“西进”。2017年8月,西湖区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浙江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省市级三甲医院集中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西湖区一口气增加了5家医院。
来看看5家新医院的位置:浙大一院之江院区、省立同德医院之江院区位于转塘,杭州妇产医院城西院区位于蒋村,西湖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位于三墩,西湖区灵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外东山弄,基本集中在杭州的“新城西”,“补短板”的属性非常明显。
此外,西湖区还广泛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18年共签约居民24万余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人等十类重点人群的签约服务率达到78%,并推出了慢病长处方、“西湖家医”APP等创新、便民服务举措,还将推出慢性病用药远程配送“云药房”服务。西湖区的智慧医疗应用也越来越便捷,目前已完成移动支付系统建设,全区12家社区医疗机构已实现市级医保病人手机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