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边有群“晴雨管家” 管得人心里暖暖的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7-06-01 07:05   

    他们是一群平均年龄超60岁的爷爷奶奶,退休后一直发挥余热

  保康巷是杭州中山中路旁的一条小弄堂,长不过几十米。在保康巷14号老墙门里住了近60年的金招娣,这几天时不时地要走到墙门口看看。原来,小弄堂对面建筑里,一楼的厕所马上就要改造完毕,“我们终于要有新厕所用了!我们这里的党员好啊,帮我们反映上去,真的解决了。”——来自身边最切实的变化,最容易让人产生幸福感。

  在金招娣们的眼里,厕所的改造原本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个任务得以完成,居民们把功劳归到了一帮普通的老党员身上。

  这帮党员有一个新的身份,叫“晴雨管家”。

  居民眼里不可能的任务完成了

  背后是他们在奔走

孙新宝教居民和外籍友人包粽子,体味传统端午情。

孙新宝教居民和外籍友人包粽子,体味传统端午情。

  保康巷13号,一楼走道旁的厕所整修一新,两个簇新的蹲坑、不锈钢栅栏门,墙面贴上了白瓷砖。

  这是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三层楼的公房,住了17户人家。建造时没有设计独立卫生间,每层楼只有一个公用的厕所。一楼的厕所,还服务着14号老墙门里,没有独立卫生间的8户人家,“年代老了啊,厕所经常坏、经常堵牢的。”金招娣说,厕所只有一个蹲坑,不要说冲水的设施了,连个水龙头都没有,只能到旁边打一桶井水来冲,“这里附近没有公共厕所的,过来上厕所的人很多,很脏很臭。”金招娣告诉钱报记者,这一楼的厕所,堵塞是常态,“一堵牢,我们就反映到社区,让社区找人帮我们通管道,都不知道有多少次了。一到黄梅天,厕所的恶臭越发明显,苍蝇啊蚊子啊嗡嗡响。”

  而且,这里,厕所的排污管道,原先是用砖头砌成的,没有专门的排污管,“我们也习惯了,不堵牢,能倒痰盂就还能用。”

  厕所的问题,楼道长朱红珍和老党员孙新宝来看过很多次,想过不少办法,“修过不知道多少次了!但是要彻底解决,困难太多了。”

  不过,她们一直把这事放在心里。

  前段时间,上城区“三联三领”活动下基层,孙新宝和朱红珍又提出了厕所整修的问题。在上城区相关领导的牵头下,上城区市政、环卫、湖滨房管站等部门一起坐下来商量这个“顽疾”。多次实地勘测、座谈会后,终于有了一个可行的整改方案,整改资金也到位了。

  近一个月的整修,整个楼道都变样了——除了三个厕所,楼道的电线管道也进行了重新整理。这个月底,居民们就可以有一个崭新的环境了,“多亏了党员帮我们想办法、张罗!”金招娣言语之间感动满满。

  带头众筹一扇大门

  解决垃圾满溢的难题

孙新宝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培训。

孙新宝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培训。

  中山中路274号,是一处老墙门。门口一扇雕花镂空的黑漆铁门,经常引得游人驻足合影。

  而这扇铁门,背后也有故事。

  “这里原来是平房,后来盖起小楼。”61岁的老党员张明谦说。他是这里的楼道长,也是社区的党员义务巡逻队队员。

  这六层楼建筑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门口是个小天井,天井外便是热闹的中山中路,“楼盖好以后,原先天井这里是有个木头门的,风吹雨打,烂掉了。房管所来修了几次,也换了几次,后来就没有门了。”

  这没有门的状态,持续了二十来年。

  变化始于几年前,墙门口放了垃圾桶,这本是为了方便居民生活,没想到,旁边有商户偷偷过来倒垃圾。一时间,这里垃圾桶经常满溢,还有人在垃圾桶旁小便。居民又气又无奈。

  “对居民的生活影响很大啊。而且湖滨是杭州的门厅,环境弄成这样怎么行?”张明谦把情况反映到了社区,“我们和环卫所沟通,调整了垃圾桶摆放的位置,又和沿街商家沟通。”问题是暂时解决了,但张明谦觉得,垃圾桶的事情要彻底解决,这门,还是得装回来。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金丹丹 通讯员 王潞 沈榄  编辑:余彦君
返回
在金招娣们的眼里,厕所的改造原本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个任务得以完成,居民们把功劳归到了一帮普通的老党员身上。这帮党员有一个新的身份,叫“晴雨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