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熊猫”吃进1018吨旧衣物 捐出去的却不到一成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4-01 14:01   

摆放在小区内、此前被宣传回收废旧衣物用于公益的“大熊猫”

杭州“大熊猫”吃进1018吨旧衣物

说好用于慈善,捐出去的却不到一成

市民:我们的好心被别人当成赚钱的行当,感到寒心 企业:是媒体和大众过度放大了“大熊猫”的慈善意义

就在前一天,杭州出现了一件让公众感到愤怒的事:杭州一媒体记者将追踪器放入捐赠衣物中,并一路追着信号发现,原本说运往余杭分拣的衣服,却被送去江苏太仓港收旧衣物的仓库,仓库老板则明确告知,他是专门花钱收旧衣服用于再出售的。也就是说,民众捐给“大熊猫”的衣物并未用于做慈善。

回收衣物用于慈善的“大熊猫”,竟然将回收衣物用于买卖,并从中获利。有网友表示:“这是赤裸裸的欺骗。”对于企业打着慈善的名号,干着从中获利的勾当,昨天,记者进行了调查。

统计数据

收到1018吨旧衣物,捐出去的不到一成

这里所说的“大熊猫”,全名叫“大熊猫旧衣回收桶”,是由杭州市城管委、市民政局、环保组织绿色浙江以及废品回收公司联合发起的旧衣回收再生利用项目,号召居民将家中的废旧衣服放进“大熊猫”箱体。“大熊猫”首次出现在市民视线里,是在2014年5月,直到去年年底,杭州市区及临安相继安装了1720个“大熊猫”。

“大熊猫”的娘家是杭州申奇废品回收再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奇公司),公司副总李震介绍,有了“大熊猫”以后,废物就利用起来了,废旧衣物主要有捐赠再使用和再循环两种用途。记者还了解到,申奇公司的废旧衣物回收点设在余杭崇贤。

此前宣传的是:对于可以捐赠出去的衣服,经过洗涤、整烫、消毒、打包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配备专人。其他破旧的不能穿的,一部分经过洗涤后,由回收点的工人手工操作,制成拖把、抹布等生活用品,并以一定比例反馈给社区;还有一部分进行“开花”处理,即将废旧衣物打碎成棉纤维,再次成为纺织原料,并与相应的企业合作进行循环利用,加工成汽车隔音垫、沙发填充物、毛毡、无纺布等产品。然而,就在昨天,记者了解到,申奇公司从2015年至今收到衣服1018吨衣服,捐出去的仅有7万多件,仅占总量的5%到10%。

市民看法

寒心 自己的满腔热血成了他人牟利工具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了位于杭州江干区的一个新建小区,一进小区,记者就看到了站在门口的“大熊猫”,也许正好是上班时间段,在记者采访期间,并没有市民前来投递废旧衣物。不过,当记者说明来意之后,一旁跳广场舞的市民都七嘴八舌地和记者聊了起来。

“来宣传的时候,都说把废旧衣物放进‘大熊猫’,然后捐给贫困山区,我们都觉得这种方式很好,就配合着做公益,想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真没想到……”小区居民李大妈告诉记者常会将没穿过几回的衣服放进“大熊猫”,而且为了表示尊重贫困山区的民众,每次都会洗干净叠整齐打包,没有想到,自己的满腔热血成了他人的牟利工具。

一旁的陈大伯也说,看到新闻后当场就打电话告诉女儿,让她以后别往“大熊猫”里投衣服了,“因为我们的好心被别人当成了赚钱的行当,他们举着公益的‘大旗’,却做着见不得光的事,实在让人寒心。”

期待 如果转售的收益再用于公益也未尝不可

在大家怒斥“大熊猫”回收废旧衣物转卖的不当行径后,一旁的陈女士说出了不一样的看法。“现在条件好了,一般穿过的衣物再转赠他人的占极少数,要是不放进‘大熊猫’,最后的结局大多也是进入垃圾场,或者是卖给收旧衣服的,确实比较可惜。”陈女士说,申奇公司这种转售的做法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有关部门进行监管,将转售后得到的收益用于公益活动,相信公众同样会认可。

葛先生也与陈女士看法相同,他表示,对于公益活动,政府有关部门有权监督、管理,但这一过程必须公开、透明,让老百姓知道,自己的爱心最终献到了哪里,“这个活动是城管部门和民政部门发起的,那么,这些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一部分力量,对这些衣物去向作抽查并最终统计。”

申奇公司

媒体和大众放大了“大熊猫”的慈善意义“大熊猫”一直是以极其正面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短短一天之间,这些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作为“大熊猫”的娘家——申奇公司,有何表态?昨天,申奇公司表示,他们已经看到了媒体的报道,并说了三件事:第一,江苏太仓港并没有其公司的分拣中心;第二,来“大熊猫”这里取衣服的、印有“远灿贸易”字样货车的公司,与其有物流合作关系;最后,“大熊猫”回收的衣物中,确实有部分进行了买卖。

记者还了解到,从2015年至今,“大熊猫”收到的废旧衣物1018吨,捐出去的仅有7万多件,仅占总量的5%到10%。与此同时,申奇方面还表示,公众把衣服放进“大熊猫”桶不一定能全部捐助,八成新的会捐,其他的会进行再生循环利用,这个区分标准也是申奇公司来定。与此同时,申奇公司还称,是媒体和大众过度放大了“大熊猫”的慈善意义。

来源:现代金报  作者:记者 马佳丽 文/摄  编辑:李如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