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前后的界境桥港,从遍地垃圾到水清岸美。
不久前,记者随省治水办在督查“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时碰到一个问题:一条西塘河,它的左右岸,分属于拱墅区和余杭区。拱墅区治水办工作人员在采访中表示,拱墅管辖区域内每天在固定时间有保洁船负责打捞垃圾和浮萍,但对于余杭区块的情况并不清楚,也不方便发表意见。
一河分两区,划区而治,各自为政,但河道内的水却是流通的。上下游、左右岸属地不同,使得河长们治水鞭长莫及、有心无力。如何打破行政区域之间的壁垒,联动而治,是当前“五水共治”工作深入实施必须攻克的难题。
近日,记者在桐乡、永嘉等地调查发现,划区而治在当地已成为过去式,两地在跨区域联动治水上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困境:一己之力,难以奏效
10月31日,一场秋雨过后,桐乡市界境桥港中流水潺潺,清可见底。但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条典型的黑臭河,一度处于“两不管”的尴尬境地。
界境桥港全长4945米,却一水跨两地,分隔了桐乡石门、南浔练市两镇,自西向东流经湖州和嘉兴6个行政村,是嘉兴与湖州两市的界河。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监管机制。“河两边到处都是垃圾,河道也都堵着。”河边的居民常常抱怨,处于两地边界的界境桥港是两地政府的盲区。
谈起过去,桐乡市治水办工作人员马红权直叹气:“不是不管,治理工作我们也在做,但是权责模糊,工作开展起来一直不顺畅。”
一水分隔两地,这样的情况在河网密布的浙江并不少见。早早发现“一己之力”难以解决跨区域河道治理问题的河长,还有永嘉县桥头镇菇溪河河长娄绍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永嘉县桥头镇的纽扣、拉链闻名全国。菇溪河两岸逐渐聚集起上百家小作坊,由于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沿岸小作坊的工业废水、岩粉和洗涤剂直排入河,使得菇溪河内盛满“牛奶水”,严重影响居民生活。
2008年起,地处菇溪河下游的永嘉县投入4.38亿元进行河道综合治理改造,对沿岸纽扣企业污染加大整治力度,关停一批纽扣、拉链等污染企业。难以预料的是,一些原本办在菇溪中下游、永嘉境内的企业纷纷调头,将工厂搬到菇溪上游的青田县境内,不属于温州的行政区划。菇溪河河长娄绍光虽头疼却无奈:“污染的还是菇溪的水,但我们鞭长莫及。”
整治中下游,污染源却移到上游,这使得菇溪河的水环境治理一度陷入僵局。菇溪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副指挥周成标对于曾经困扰永嘉多时的治水难题直言不讳,“同一条河道,流着同样的水,以永嘉一方之力来治,实在难解”。
突围:跳出藩篱,联动治水
界境桥港的“新生”发生在2014年4月。这一年,河长盛勇军几次带队前往南浔区,商讨联手建立全省首个跨地市交界区域水环境治理联席工作机制。在两地的努力下,一种“联动一体化、联防责任化、联治高效化、联商常态化”的跨区域治水模式诞生了。两地开展了一系列拆违、截污、清淤、绿化工作,这条昔日“两不管”的界河在联手整治之下,重现生机。
不仅如此,两地历时一年,完成了15条交界河道清淤整治,实现交界处16.8公里河道责任全覆盖。依托交界河道河长QQ群、微信群等信息平台,交界河道的30位河长完成信息化共享对接,实现层层对接、层层联动,并严格保持着对跨界河道每月开展综合或联合执法行动不少于一次的频率,及时发现问题,追查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