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年,23次“瘦身” 告诉你不知道的西湖往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12-21 07:23   

1999-2003年西湖疏浚,吸式疏浚为主,铲斗式疏浚为辅。

    1999-2003年西湖疏浚,吸式疏浚为主,铲斗式疏浚为辅。

1954年春,刚刚下水的“西湖一号”挖泥船。盛国进 供图

    1954年春,刚刚下水的“西湖一号”挖泥船。盛国进 供图

    西湖博物馆昨天起展出西湖疏浚珍贵资料,有空可以去看看

    知道吗?瘦身运动关乎到西湖的存亡哦!西湖的历次“瘦身”有哪些趣事轶闻,规模最大、挖出土方最多的一次疏浚,又在何时?

    从现在到12月28日,您可以在杭州南山路89号西湖博物馆详细了解。昨日,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主办的“建国初期第一次西湖疏浚珍贵资料展”开展。

    西湖景观是人与自然的联合作品,经历了千余年持续不断的疏浚和人工造景活动,演变为具有世界典范意义的“文化名湖”。 事实上,自唐至清,西湖历代都有疏浚。1400年来,主要工程23项,如果没有历代的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没不存,也就没有今日的西湖文化景观遗产。

    1951年—1958年,西湖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疏浚工程。那次疏浚,还在挖出的湖土中发现大量历代遗落西湖的文物。

    松木场太子湾

    都是西湖淤泥填出来的

    家住马市街的杭州人陈小姐十几年前曾经想买松木场一带的商品房,妈妈劝她:“诶呀,那是乡下地方,早几十年,都是稻田。不要买。”

    看着今日的黄龙体育中心、省人民大会堂、黄龙饭店,陈小姐很难想象当年“稻田”的模样。

    昨天,她在西湖疏浚的一张老照片里看到了——两边是无边无垠的水稻、远处有成排的大树,一根管径大约30厘米的淤泥疏送管横穿稻田。

    “输送管道总长约三、四公里,一根从杨公堤这里输送出去,另一根从少年宫输送出去。”当年西湖疏浚工程处的主任盛礼淑今年98岁,因为年事已高,昨日没能来到开展现场,他的儿子、71岁的盛国进接受了钱报记者采访。

    当年清挖出的淤泥,填平了昭庆寺(注:今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周围、花港观鱼、赤山埠、汪庄、刘庄、卧龙桥、茅家埠、金沙港、松木场附近等环绕西湖的田荡、洼地,并借用古荡堆土土地面积达166公顷。为以后增辟太子湾公园绿地打下了极为有利的造园基础,挖掘出来的肥沃的湖土改良了约二千五百亩农田,并年年丰收。

    那次疏浚西湖,出泥量是历史上任何一次疏浚都无法相比的,清淤721万立方米(注:2003年西湖疏浚是340万立方米)。

    “那之前,西湖已经150年没有大规模疏浚了,上一次大疏浚是清朝嘉庆年间。1951年西湖平均水深只有55厘米,当时有些地方湖床已经露出水面,疏浚后平均水深增加到180厘米。”盛国进说。

    讨来几百只柏油桶

    总算凑够了输送管

    老照片上的“疏浚总管”盛礼淑几乎跟韩流明星一样帅,身高1.76米,当年借用张苍水祠(苏堤南口)办公。那时物资紧张,输送管差了几百米不够长,他想办法到市政工程处讨来柏油桶,请了洋铁皮师傅一只只接起来。

    盛礼淑还去上海江南造船厂和鸿祥兴船厂订购挖泥船、拖泥船等等,船厂的总工很照顾西湖疏浚工程:“这样的小船,我们随便弄点边角料就打出来了。放心,这件事情,陈毅市长打过招呼的。”当时,陈毅同志在得悉西湖疏浚施工的情况后曾经指示:我们不能再像苏东坡时代那样人抬肩挑啦,那要搞到什么时候?所以当年西湖疏浚算是机械化程度蛮高的。

    1999年到2003年的西湖疏浚,主要是“吸式”疏浚,而上世纪50年代那次,则是链斗式疏浚。

    链斗船很有意思。一共10个挖泥斗,像水车一样轮转,从湖底挖泥,挖到运泥船上去。疏浚时,先以一艘链斗式挖泥船从小南湖开挖,再由人工将淤泥挑运至南屏山麓(注:今太子湾公园)堆放。但由于挖泥船出泥快,人工挑运淤泥跟不上,疏浚施工初期进度缓慢。

    1954年,形成由“上海老师傅”任技术指导,实现了挖泥船挖泥-泥驳运泥-吹泥船-泥浆吹送-输泥管道排入堆土区的全程机械化操作。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首席记者 杨晓政 通讯员 盛洁桦  编辑:高婷婷
返回
知道吗?瘦身运动关乎到西湖的存亡哦!西湖的历次“瘦身”有哪些趣事轶闻,规模最大、挖出土方最多的一次疏浚,又在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