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年,23次“瘦身” 告诉你不知道的西湖往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12-21 07:23   

1951-1958年,用柏油桶做成的输泥管道。盛国进 供图

    1951-1958年,用柏油桶做成的输泥管道。盛国进 供图

    疏浚出水大量文物

    甚至有吴越国的投龙简

    由于上世纪50年代这次疏浚西湖,规模之大,挖湖之深,出土之多,是西湖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因此,在挖出的湖土中发现历代遗落在西湖的文物达万件之多。这些出水文物古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迄清代,数量很大。除各个朝代铸造的大量古钱币、铜镜、铜箭头外,较为珍贵的明以前文物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制工具、汉五铢钱钱范、五代吴越国投龙简、元昏烂钞印等。

    西湖出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中有锛、斧、凿等先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它们是记录杭州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珍贵实物资料,考古学上属于良渚文化遗物。

    1955年疏浚西湖时,发现了五代吴越国投龙简4枚。投龙简,是当时遇天旱或洪涝,吴越国王钱氏祈求“天助”举行“投龙”典礼时投入湖中的银牌,银牌上刻有祭文,一般一年投一次,多时两次。

    1958年疏浚西湖时,有3枚元代铜印出水。其中一枚为“昏烂钞”铜印。“昏烂钞”,指破烂、模糊的纸质钞票(当时称“交子”“会子”)。元代滥发纸钞,并在人口众多、贸易频繁的大都市设置“烧钞库”,专职焚烧、销毁昏烂破钞。西湖出水的“昏烂钞印”先后多达4枚,可证实那时候杭州也设有这样的“烧钞库”。

    据当年参加过疏浚初始阶段在小南湖挑湖泥的一位“老西湖”回忆,有一次,他们在太子湾倾倒上岸的湖泥中,发现了一只小酒盅,擦洗后鉴定,竟是纯金的。

    西湖历经23次瘦身

    目前平均水深超过2米

    新中国成立之后,西湖共进行过三次较大的清淤疏浚。

    1951年—1958年,第一次疏浚。

    1976年—1982年,第二次疏浚。

    第三次西湖清淤1999—2003年,这是历史上投入资金最多、规模最大、技术设备最先进的一次西湖清淤工作,也是西湖综保工程的一部分。目前,西湖平均水深超过2米。江洋畈公园,就是由此次疏浚淤泥堆积、整理而成。

    自唐至清,西湖历代都有疏浚,主要工程23项,此次展览用5张表格罗列,昨日现场细细研读的游客市民也有不少。

    “时间间隔100年以上的3次,最长的168年;20年以下的7次,最短的8年。”西湖博物馆馆长潘沧桑说。

    间隔168年的那次疏浚,1459年由明朝兵部尚书孙元贞主持,文献记载,因为元朝时不重视疏浚西湖,到了明朝,西湖“渐成平田,水塞不通”。时隔110年的一次疏浚,在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布政使张儒秀主持西湖疏浚,并颁布一条重要法令:“凡豪势占西湖为私产者,勒令还官。”

    另外,杭州人比较熟悉的几次西湖疏浚,还包括唐朝李泌开六井、白居易修筑白堤、吴越王钱鏐疏浚涌金池、北宋苏轼修筑苏堤、明朝杨孟瑛修杨公堤等。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首席记者 杨晓政 通讯员 盛洁桦  编辑:高婷婷
返回
知道吗?瘦身运动关乎到西湖的存亡哦!西湖的历次“瘦身”有哪些趣事轶闻,规模最大、挖出土方最多的一次疏浚,又在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