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制定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2-28 07:08   

四、坚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

13.大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强化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实施欢乐购物在杭州、畅快旅游在杭州、舒心服务在杭州、夜间消费在杭州、放心消费在杭州“五大工程”,精心打造“数字消费之都”和新零售标杆城市。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提升“老、少、康、美”等服务消费业态,培育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娱乐等“宅经济”和直播电商、首店、国潮等新型消费模式,推进特色街区改造升级,以“三圈三街三站”为重点打造消费地标,积极发展银发经济,激发乡村消费潜力,持续改善消费环境,全面打响“新消费·醉杭州”品牌。

14.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积极创建交通强国示范城市和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抓好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数字交通试点,持续推进“5433”综合交通大会战,推进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内河港、信息港“五港联动”,实施“六铁、四高、两枢纽、两环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完善综合交通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率先建成省域、市域、城区3个“1小时交通圈”。加强水利、环保等重大工程建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补齐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防灾减灾等领域短板。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5G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和应用,建设杭州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扩容升级杭州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大力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15.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杭州片区,全面提升跨境电商综试区发展水平,积极推进电子世界贸易平台全球布局,做大做强临空经济示范区,建成杭州大会展中心,探索建设数字自由贸易试验区,争取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杭州数字丝绸之路合作示范区建设,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提质扩面,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率和水平,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质量走出去。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引进国外知名中介机构落户杭州,加快建设“湾区之芯”世界级企业总部中心和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积极参与新型国际贸易规则制定。

16.举办一届成功的亚运会。聚焦“中国新时代·杭州新亚运”定位,坚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理念,成功举办2022年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全力打造凸显“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盛会。深入实施亚运城市行动,高品质建成“亚运三馆三村”等重大工程,深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亚运安保设施建设,完善国际赛事保障体系,加强城市品牌宣传推广,加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打造“体育亚运、城市亚运、品牌亚运”,以独特的“亚运遗产”、丰硕的“亚运财富”、温暖的“亚运记忆”,全面促进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和社会进步,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

17.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以亚运会为契机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积极开拓国际航线,打造亚太地区重要门户枢纽,加快建设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着力提升城市街区道路、场馆设施、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体系国际化水平。拓展对外传播阵地,加快形成包含外文广播、双语电视节目、外文报等在内的国际传播矩阵,打造国际化城市形象。充分发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秘书处、世界旅游联盟总部、国际标准化会议基地等平台作用,办好世界知识产权大会,争取更多国际会议、国际赛事、国际组织落户杭州,持续打造会展之都、赛事之城。加强与国际一流城市的交流合作,继续办好“杭州国际日”、杭州国际友城市长论坛等活动,扩大国际友城“朋友圈”,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增强人民群众的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发挥海外侨胞“侨连世界”的独特优势,打造讲好杭州故事的移动视窗。

五、坚持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各领域改革,充分激发体制机制活力

18.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深入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健全“一整两通三同直达”中枢系统,深化“一脑治全城、两端同赋能”运行模式,提升杭州健康码超强链接功能,不断推出群众有感、治理有效的数字驾驶舱和应用场景,实现全面实时感知、全程实时分析、全域实时处置,加快形成城市治理现代化数字系统解决方案。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建立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完善城市水、气、电、路、桥、隧等基础信息大数据系统,加快建设城市地上地下空间智慧感知系统,实现城市空间三维可视、运行实时监管。建立健全数据分级分类安全保护制度,加快形成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推进数据安全保障和公民个人隐私保护。实施《杭州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促进条例》,积极探索数字变革制度创新,以城市大脑建设撬动各领域改革,奋力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

19.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优化国有经济战略布局,分层分类推进战略重组和专业整合,实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市域国资监管运营新模式。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鲲鹏行动”“雏鹰行动”等,积极培育上市企业,造就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深化“走亲连心三服务”“助万企、帮万户”活动长效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弘扬新时代浙商精神、杭商精神,努力将杭商打造成世界级商帮。

20.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争创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样本城市和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公民个人、企业法人、土地要素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服务,实现“找部门办事”向“找整体政府办事”转变。大力推进党政机关数字化转型,迭代升级“亲清在线”功能机制,深入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去中心化”改革,探索建立在线行政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不见面”办事。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争取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深化信用杭州建设,建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强化鉴定、检测等中介组织管理。持续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化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公证、互联网仲裁建设,完善“互联网+监管”模式,建立新产业新业态包容审慎协同监管机制。

21.深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市区财权事权划分,增强市级统筹能力,坚持“宽视野决策、大区域统筹、小单元作战”,建立健全全市轨道交通及其他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统筹机制,推动全市集中财力办大事,组建千亿级产业基金。持续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创新土地、能源、环境容量、水资源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做大做强杭州产权交易所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持续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快低效用地改造提升,完善“云上供地”等要素保障举措。探索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鼓励数据资源合规交易、有序流通、高效利用。

六、坚持区域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和乡村现代化

22.全面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举措。深入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主动服务借力大上海,全面深化规划、产业、科技、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深度参与G60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建设梦想小镇沪杭创新中心、合杭梦想小镇和钱塘新区长三角小镇,积极推动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共建杭黄世界级文化旅游廊道、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大力推动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充分发挥浙江人才大厦等服务带动效应,唱好杭甬“双城记”,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高水平打造杭州都市区、都市圈,加快跨市域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和杭衢黄省际旅游合作示范区建设,推进轨道互联、产业互融、民生互通。接续深化东西部对口帮扶,持续做好援疆、援藏、援青工作,加强与长春、长白山等地区对口合作工作。

23.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成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持续推进拥江发展,更高质量统筹空间要素,加强城市设计和规划衔接,提升城市风貌和美学品位,着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按照“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的原则,加快构建“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的新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大力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建设,加快城市优质资源向郊区新城拓展,引导城市核心区过度密集区块人口向郊区新城疏散、城市新流入人口向郊区新城集聚,有效遏制城市单体规模无序蔓延,形成“众星拱月”的组团式发展形态。推动“东整、西优、南启、北建、中塑”迭代升级,精心打造杭州云城、三江汇未来城市先行实践区、钱江新城二期、钱江世纪城、会展新城、大城北等城市重点功能区块。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先导作用,大力推进TOD开发模式,引导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廊道和枢纽节点集聚。

24.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水平。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深化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大力提升西部区、县(市)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统筹推进中心镇发展改革、小城市培育试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市民化,加快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升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提升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市建设成果,实施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深化“千万工程”牵引新时代乡村建设。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有效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动工商资本、科技、人才“上山下乡”,完善农业保险金融体系。推广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经验,持续推进消薄增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注重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弘扬乡贤文化,培育乡风文明。加强古镇古村保护,积极探索未来乡村建设。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陈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