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杭州市纪委通报了6起扶贫领域违纪问题典型案例。六起案例都发生在农村基层,违纪人员不是村书记,就是村主任;违纪情节,都是对上级发给农民的救助款、扶贫款、大病医保、残疾人补助等资金,或截留,或克扣,或挪用,或侵占。
诚如通报所指出的,对以上问题的查处,说明扶贫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截留挪用、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等问题仍然多发易发,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党和政府形象,侵蚀党的执政基础,必须从严从快查处;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
问题在基层,责任在上面。要消除扶贫领域的“基层侵占”现象,首先必须落实“两个责任”,上级党委、纪委、纪检机关,要瞪大眼睛、拉长耳朵。问题是,单凭瞪大眼睛、拉长耳朵,就能看得清、听得明吗?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强基层制度建设,保证村务公开透明,向广大村民透明,向上级部门透明。在这方面,上级党委、纪委要担起主导责任,负责督促村一级党组织与村委会建立起真正透明的村务公开。什么叫真正“透明”?就是每一位村民只要打开手机,村务信息事无巨细,就都能尽收眼底,每一个人心中就都能有一本明白账。
“基层侵占”之所以屡屡得手,靠的是四个字:欺上瞒下。而“欺上瞒下”之所以能够达成,则在于“上”与“下”缺少直接沟通的渠道,不论是“上情下达”,还是“下情上达”,都要经过村干部这一关口,村干部成为信息的垄断者。用经济学术语来概括这一状况,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向称市场难题,然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与它的日益普及,为在社会治理层面打破“信息不对称”提供了可能。以扶贫领域为例,县一级、乡一级,甚至省一级,有关扶贫的政策、事务,有关款项的数目、流向,等等,如果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传达到最基层的老百姓那里,那么基层干部再想玩“瞒下”这一招,连门都没有。相对应的,上级党委、政府也完全可以通过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为老百姓的“下情上达”开辟通道,让人民群众这双“无所不在的眼睛”成为上级部门监督基层干部权力的利器。引入互联网,建立大数据,基层扶贫工作必将如虎添翼,别开新面。
信息公开透明,权力受到约束,是政治清明的重要保证,也是端正党风政风的重要前提。市纪委通报的6起案例中,不乏为“吃吃喝喝”而截留侵占扶贫款的事,而当权力寻租的机会越少,“吃吃喝喝”的冲动也就越小。对“基层侵占”,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但同时也要切忌“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有必要思考通过村干部工作报酬标准的提高,来消除“基层侵占”的诱因。消除“基层侵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下大力气,又要用足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