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补贴创新之举提升了公租房保障水平
“我一直想申请公租房,也符合申请条件,但是上班地点和公租房小区的距离,让我多次打消了念头。这次公租房货币补贴的新闻,对我来说是一个好消息。”这是大学毕业生张磊的心声。
事实上,从实物配租到货币补贴模式的引入,公租房保障模式的创新不仅受到了市民的欢迎,也把公租房保障工作提升到了更科学更人性化的阶段。
首先,保障模式的变化提高了资金利用率,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保障覆盖面。与需要筹集大量建设资金的实物配租模式相比,采用货币化补贴模式政府仅需要支付一定数额的租赁补贴,相同资金所产生的保障覆盖面可以极大地增加。而且,在原先的实物配租模式下,房源配租是日常保障工作的起点,房屋维修、房源巡查、租金催缴等大量工作伴随整个租赁过程。货币化补贴模式下,不存在房源管理和租金催缴问题,管理的重心放在资格审核环节,运营管理成本大幅下降。
其次,货币补贴模式确保了保障及时性,显著提高了保障效率。通常而言,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周期不低于3年,房源供应与实际需求之间的滞后非常明显,对于急需保障的对象而言,等候时间过长。相比之下,货币化补贴模式只需要通过审核即可发放补贴,提升了保障效率。
货币补贴模式也增加了选择自由度,有效促进了职住平衡。实物配租模式供应的公租房,房源空间布局相对集中,与实际的多样化空间需求难以有效匹配,而且房源类型较为固定,也容易出现房源结构与实际需求之间不匹配的情况。货币化补贴模式借助房屋租赁市场,增加保障对象房源选择自由度,不仅可以促进职住平衡,还可以避免实物配租的房源类型匹配难题。
此外,也有利于从政策上解决保障退出难问题。实物配租模式下,保障退出一直是一个全国性难题。对因自身条件变化已不符合保障准入条件的家庭,如果不能及时退出,保障性资源的配置公平性和效率都受到影响。货币化补贴模式不涉及实物房源的配租问题,保障退出只需要停止发放补贴即可,操作上简单易行,从根本上解决退出难问题。
专家学者积极评价“一举多得”
公租房保障模式的变化,不仅受到了市民的欢迎,也赢得了高校专家学者的积极评价。
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贾生华表示,杭州公租房货币补贴的试点,将有助于提高公租房申领的效率与满意度,将会惠及更多符合条件的申领者。他认为,原先的实物配租方式,受限于各方面的因素,布局配套做不到很理想,政府增加了货币补贴方式,就不用再到处建公租房,接受保障的人也可以从市场里自由选房,选择离工作单位方便的位置租房。因此,货币补贴模式以后可以在全市推行,即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也可以减缓市场的存量房压力。
浙江工业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虞晓芬教授持同样的观点,她认为,杭州公租房保障实现“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并举,对受保障的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和创业人员来说,“货币化”模式增加了他们住房选择的灵活度。实物配租时期,住在田园公租房,工作在闲林,这样职住不平衡的情况不少见,“货币化”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面积、位置及价格,减少了职住分离,让职住更适配,满意度肯定会增加不少。
虞晓芬认为,对政府来讲,“货币化”模式同样带来很多益处。实物配租时期,政府花大力气建造公租房,也面临投入大,资金沉淀严重以及公租房折旧、维修、人力成本大的问题。“货币化”对政府来讲,也能减少财务投入,提高使用绩效。另外,“货币化”也有利于公租房的“退出”。实物配租时期,存在已经不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不愿意从公租房里退出的难题,有些甚至只能通过司法途径强制退出,而“货币化”后,不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政府可以立即停止货币补贴,从一定程度讲,减少了管理压力,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公平使用。
在虞晓芬看来,“货币化”推出后,相信将会有一大批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会选择领补贴自己租房,这对杭州的房地产市场来讲是件好事,有利于去化存量住房。经过这么多年的开发,杭州目前市场房源相当充足,住宅短缺的时代已经过去,“货币化”将可以更好地盘活存量,也有利于培育杭州的房屋租赁市场,使房地产市场更趋于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