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援疆记者 司春华 摄
杭州市医疗卫生援疆工作的三大目标任务可以用三句话精炼概括,“组团式建学科,共建式带队伍,广覆盖提水平”。与以往医疗卫生援疆工作侧重于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当地医疗卫生条件不同,这次更为侧重于送技术、育人才、带队伍,全面提升当地医疗队伍的软实力。
本报讯(记者 赵芳洲 柴悦颖 通讯员 高胜明)上个月月底,吴懿的女儿刚刚过完一岁生日。看着手机里女儿健康可爱的笑脸,吴懿百感交集。
吴懿是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师,就在他登机出发援疆那天,妻子早产。女儿诞生时,他已经到达了阿克苏指挥部。听似顺利,然而没有人比作为医生的他更清楚,早产1个月有多危险,更别说女儿出院后因黄疸又回到了新生儿监护病房治疗,百般焦灼的他,只能心有牵念而身守岗位。
吴懿是这批5名杭州援疆医生之一。一年来,他们挥别故土,扎根阿克苏,送医送药,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的师徒结对传帮带。如今,已累计门急诊1629人次,参与会诊1489次,带教2000人次,举办培训讲座16次,为西北边陲医疗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传输理念和技术
提升当地医疗队伍软实力
杭州第八批援疆干部、阿克苏市卫生局副局长戚建江,用三句话精炼概括了杭州市医疗卫生援疆工作的三大目标任务,“组团式建学科,共建式带队伍,广覆盖提水平。”
与以往医疗卫生援疆工作侧重于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当地医疗卫生条件不同,这次更为侧重于送技术、育人才、带队伍,全面提升当地医疗队伍的软实力。
一年来杭州市卫生援疆,以人才帮带、健康促进、设备援赠为重点,助推当地卫生系统的内涵发展、造血发展。2014年,共安排卫生智力援助资金236万元,实施医疗卫生项目12个。在阿克苏市中医院,杭州帮助新建了中医工作室,以增强中医肿瘤、中医妇科、中医皮肤科以及针灸科的优势。
除了杭州派出援疆干部、援疆医生外,7名阿克苏市医疗骨干也来杭挂职进修学习,充分发挥杭阿两地名医的传帮带作用,力求为阿克苏市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医疗人才队伍。
当地人的肯定
是援疆医生们最大的慰藉
杭州援疆指挥部为阿克苏人民医院、阿克苏市中医院送去了等离子电切镜、腹腔镜手术器械等价值6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还有用来运送疫苗的6辆配有冷藏恒温冰箱的冷链救护车。就在3月份刚刚完成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的补充免疫中,这几辆车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丁红梅,看到戚建江就激动地说:“以前总要等着疾控中心送疫苗,现在中心配上冷链车,效率有了大大提高。”
当地人的肯定,是援疆干部和医生们最大的慰藉。阿克苏春天风沙大,冬天气候冷,空气干燥。戚建江刚到阿克苏时,曾出现喉咙干、流鼻血等状况。但说起这一年多来的援疆工作,他言简意赅:“很值得。”
既来之,则安之。在大漠孤烟的多浪河边,这群古道热肠的江南人眼里写满了安定和柔韧:不抱怨,不离弃,永奉献,恒热忱。
杭州市中医院的金九如,是一位资深心内科医生。援疆任务下达后,本来再过3年就要退休的他,毅然放弃安逸生活奔赴边疆。他心心念念要把经验和医术留在阿克苏,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他先后帮带了4名徒弟,既制定了长期培养计划,又手把手地向徒弟们传授自己的技术和医疗心得。8个月时间,金九如累计门急诊233人次,会诊466人次。他的徒弟马乐平说,“师父不仅为病人解除病痛,还常常自费买药送给家庭困难的病人。有位患者需要做头颅CT,没钱了,师傅立刻掏出300元钱,安排病人检查。”
“尽心尽力做好工作,对阿克苏人民负责,为家乡争光。”这是金九如朴实无华的感言,也是每个杭州援疆人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