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工资水平在过去10余年大幅增长,制造业平均工资超过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已成往事。当前中国工资增长放缓,工资水平短时间内不会像前几年那样大幅增长。
此报告一出,很多人的心就像这天气一样,凉透了。有人说,没觉得前些年的工资涨过呢,怎么现在又说不会大涨了。网络上,自然是吐槽声一片。
社科院的这份报告,想必花了一番心血,为何民众不买账?一来,统计方法不尽合理。近年来关于人均收入的统计,非私营单位的权重较大,很多人都直呼“被平均”。国家统计局也曾表示,现行工资统计范围狭窄,较少考虑行业和岗位差别。二来,通货膨胀让民众的收入缩水了。从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看,近些年来,直到2011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份的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才超过物价涨幅。社科院报告称“过去10余年工资大幅增长”,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没问题,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群体收入增长的效果被物价上涨抵消了。
中国经济目前仍处于下行通道,短时间内,工资增幅不会太乐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也支撑了社科院报告的这一论断。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有24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22%;2012年有25个省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20.2%;2013年有27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7%。平均增幅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民众要求“涨工资”的呼声是合理的,但另一方面,企业也有难处。近年来多种生产资料价格一路上涨,企业成本增加,如果继续大幅度涨薪,企业的利润所剩无几。这势必导致企业压缩生产规模或上调产品价格。无论哪一种选择,都不利于民众收入的增长。
提升居民收入,政府应有所作为。我国企业的宏观税负偏高,已是各界共识。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吸纳了大部分劳动力。如果能适当减轻企业的税负,可以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促使企业为员工加薪,鼓励企业更新设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利润增长与工资增加的良性循环。
此外还要看到,由于统计方式存在缺陷,平均收入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事实。每次平均工资的统计数据发布,都有不少网友自嘲“拖后腿”。这提示我们,应当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统计方法,尽量全面准确地统计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资水平,不要让漂亮的统计数据削弱了推动收入分配改革的决心,更不能因此阻延收入分配改革的步伐。面对经济新常态,采取综合措施缩小收入差距,抑制物价过快上涨,让民众在消费时没有后顾之忧,方为良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