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打造低碳生活
推广节能低碳建筑,逐步开展对现有建筑的低碳改造,推行建筑节能“绿色评级”。建设完善低碳交通系统,推广低碳交通工具。打造一批标杆性低碳社区,推进绿色学校、绿色办公等行动计划的实施。传播普及低碳文化,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行绿色居家准则,开展节能减碳全民行动,促进人们衣、食、住、行、用等向低碳模式转变。
3、加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
建设杭州市新一代天气雷达,升级改造全市气象、林水、国土等自动监测系统,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开展气候变化和大气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做好各种防灾减灾预案,延伸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普及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知识,适时举行全民预防灾害演习,提升防灾减灾应急能力。
第七章 建设创新型城市
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百年大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以建设“天堂硅谷”为目标,将创新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入建设科技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
第一节 建设科技强市
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科技创新的核心战略地位,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轨道,全面激发创新活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优质创新载体建设、产学研合作、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科技文献大型仪器共享机制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等,组织重大科研、攻关、应用和推广项目,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民生等领域实施十大科技专项,力争在重大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2、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提升公共技术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公益性、开放性、基础性的科技服务平台。推进产业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块状经济行业技术研发中心、科技金融合作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0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0家,培育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00家。
3、加强市校战略合作
大力推进杭州与浙江大学、中国美院、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继续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加快“西溪谷”和中国美术学院国家科技园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支持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联盟和科研生产联合体。以国家重点大学、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和央企科技集团为重点,引进、共建和培育科技创新载体5家。
4、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机构及其他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完善创新激励政策,深化技术要素参与股权与收益分配,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优化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品牌和标准化战略,推进质量强市和标准化强市建设。做好知识产权试点示范,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建设商标战略示范城市,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探索建立知识市场。
第二节 建设教育强市
1、普及优质基础教育
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品质为突出重点。强化学前教育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杭州特色管理体制,促进学前教育高起点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市域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全面发展。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工程,促进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完善城乡青少年校外教育体系,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促进特殊教育全纳型持续发展。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优化学校环境,推进标准化、小班化建设。以集团、联盟、共同体等多种形式深入推进名校集团化,深化集约办学,优化教育资源。
2、加快提升高等教育
完善高教园区建设,支持在杭部省属高校发展,推动杭州师范大学建设全省一流综合性大学,推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市属高校达到全国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关键,以增强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为重点,着力加强市属高等院校建设。扶持市属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开展市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重点实训基地、精品课程等项目建设。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求,培养多层次技能型实用人才。围绕行业发展统筹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扩大、调整和优化学校布局以及专业结构,加强专业现代化和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推动多样化、差异化发展。
实施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与建设。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性或重点职业院校。组建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发展,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改革。加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