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1、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利用杭州现有和潜在优势,积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产业升级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软件、现代通信、大规模集成电路、下一代互联网等,打造“互联网经济强市”和“物联网经济高地”,使杭州成为重要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基地。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重大关键及成套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建设长三角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包括创新药物、生物疫苗、诊断试剂、现代中药),积极培育生物农业、生物服务、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产业,实现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建成浙江省生物产业研发中心和产业化重要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新光源产业、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污染物治理技术与装备、环保材料、节能关键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以及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业,形成具备较强的国际及区域产业合作和竞争能力的节能环保产业。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水能的发电装备制造和新型电池、生物质能等,建成国内重要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化基地。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光通信材料、纳米材料、新型纺织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突破并掌握一批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建成国内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
同时,积极发挥杭州海洋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推进陆海联动,加快海洋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涉海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水综合利用等。
2、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
以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导向,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提高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结构,提高建筑业的整体竞争力,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纺织丝绸。重点发展替代进口面料、高档真丝绸、新一代化纤产品、名牌女装、服饰用品、产业用纺织品和装饰用纺织品,努力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出口基地。
汽车及零部件。优先发展乘用车,积极发展中高档大中型客车,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制造。加强自主开发和品牌打造,提高国际竞争力。
轻工食品。积极发展智能化、个性化和环保型的家居电器、厨卫电器、影音电器等家电新产品;大力发展方便食品、绿色食品、新型功能食品和海洋生物食品;大力发展包装工业,推进亚包中心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高档纸板、工业技术配套用纸和特种纸,提升塑料、印刷、文体用品和工艺美术制品。
精细化工。重点发展有机硅、高等级子午线轮胎、高档染料、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等,培育信息化学品、生物化学品、工业表面活性剂、纳米新化工材料等高科技精细化工产品。
建材。重点发展环保、绿色、节能型建筑陶瓷、玻璃、钢结构、新型墙体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档装饰材料。
3、培育现代产业集群
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把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技术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家级开发区科技示范、产业引领和功能辐射作用,推动省级开发区提升扩容,加大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整合提升力度,优化产业集聚环境,促进块状经济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重点提升杭州装备制造、萧山纺织化纤、余杭家纺、富阳造纸、建德精细化工五个省级产业集群和临安先进装备、桐庐发电设备、淳安食品饮料等一批市级产业集群。
第三节 重点培育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
1、大力扶持十大产业
发挥我市产业的比较优势,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着力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产业基础强、发展潜力大的十大产业。设立十大产业发展基金,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推进研发平台建设,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实现重点领域突破,提高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国内外有影响的重大产业活动,使十大产业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着力提升我市在全国产业体系中的地位。
2、加快构建产业集聚区
统筹规划产业集聚大平台建设,重点加快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东西呼应、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空间开发结构,成为杭州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两翼。提升发展现有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提高产出率。规划建设一批市级产业集聚区,打造新的增长点。强化产业集聚区的政策要素保障,建立协调机制和管理体制,重点保障建设用地需求,加大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力度,重点配置环境容量指标,加快交通、信息、供水、供热、供电、生态等重大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区发展的支撑能力。
3、培育引进大企业大集团
积极推进企业创新,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做专做精一批大行业龙头企业,高度重视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和全国500强、全球500强企业的培育。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瞪羚计划”)、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计划(“雏鹰计划”)。积极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国内外知名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