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创业带动就业
围绕打造“和谐创业”杭州模式,全面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大力营造鼓励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一条龙”的工作机制。大力帮助大学毕业生、失业人员创业,进一步提高创业成功率。鼓励和支持各类创业园及创业社团建设,创新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的就业服务。建立城乡统筹、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全市农村乡镇、行政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室)的建设,抓好学历和技能培训,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再就业问题。
4、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坚持保障劳动者合法权利和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双管齐下,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全面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切实引导企业履行市场责任、用工责任、环保责任和公益慈善责任。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进一步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设顺畅、高效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大劳动执法和监督力度,保证劳动法律法规的落实,保障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合法权益。加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重视发挥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作用。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待遇差距。积极推进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养老待遇水平,鼓励有条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积极做好城乡居民的参保缴费工作,确保城乡居民老有所养。切实维护跨地区流动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权益。逐步实现市域范围内“一卡通”。完善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加强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逐步实现杭州人与“新杭州人”、市区与五县(市)居民“同城同待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参保率进一步提高。
2、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深化“春风行动”,完善“四级救助”网络,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优抚对象的抚恤、生活补助标准。完善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确保城乡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落实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政策措施,并逐步向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延伸。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推进救助管理站规范化建设,迁建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全市8个救助管理站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打造“阳光慈善”。
3、构建社会福利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年福利事业,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政府扶持为后盾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5000张床位的大型养老机构。扶持社会兴办养老机构发展,落实新建养老机构床位补助和运营补贴。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全市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站)实现全覆盖。支持发展残疾人事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及服务体系,新建仁爱家园100家。
4、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协调、租售并举、以租为主、应保尽保原则,以“夹心层”为重点,加快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人才专项用房建设,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破解“住房难”问题,努力实现住有所居,让市民和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安居乐业。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法规体系和体制机制。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使用监管。
第三节 提升医疗保障水平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建设,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名院集团化”管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水平,逐步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标准,不断提高基本医保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探索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建立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2、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合理布局医疗机构,完善城市15分钟、农村20分钟卫生服务圈。在市区新建启用8家市属三甲医院,五县(市)各创建1~2家三级医院。加强县级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畅通的“双向转诊”制度。推进以社区全科医生培养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到2015年,每千人执业(助理执业)医师数达到3.8人,每千人床位数达到8.6 张。加强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推动各级各类医院规范化,强化行业标准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3、加强公共卫生保障
推进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患者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加快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装备建设。加强精神心理卫生工作,开展心理疏导,促进身心健康。健全医疗救治网络,强化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急救水平。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善疾控机构基础设施,提升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与水平。完善妇幼保健体系,保障其基本权利。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建设残疾人康复设施。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卫生城市和卫生村镇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