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教育的转型升级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全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和师资激励保障机制,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计划,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教育和社会培训事业,探索公共资源支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发展机制,完善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机制。改革政府管理方式,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和民主管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和学习型学校文化。健全教育普惠机制,统筹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完善教育开放体系,实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战略。
第三节 建设人才强市
1、确立人才优先发展要求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六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财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把实施人才发展规划与实施科技规划、教育规划相互衔接,建立人才数量、质量、结构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增强人才发展的前瞻性、计划性和针对性。
2、打造人才创业创新平台
大力支持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建设,发挥高新区(滨江)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引领示范作用,推进临安青山湖科技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努力创建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推进钱江特聘专家计划、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
3、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管人才新格局,建立完善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完善人才管理体制、人才评价发现机制、选人用人机制、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适当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和个人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
4、优化人才发展外部环境
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在杭自主创业。探索建立城乡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政策,积极引导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人才向五县(市)流动。大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积极推进人才专项住房政策,制定实施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探索推进市校(院)合作政策。大力宣传人才政策、先进典型和优秀人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努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八章 建设学习型城市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构建终身教育和全民学习服务体系为支撑,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节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1、着力提高全民素质
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和敬业奉献,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2、弘扬杭州人文精神
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培育文明道德新风尚。大力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和“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争一流、宽容失败”的杭州创新创业文化。进一步挖掘杭州城市人文精神丰富的内涵、表现方式和重点领域,充分发挥人文精神对培育创业文化、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促进文化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加强公众科学和文化素质建设,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建设现代化的公民社会,促进全体市民的科学素质全面提升。加大财政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完善科普设施网络,增强各级科普教育基地、科技特色学校、科普场馆、活动中心等科普展教功能。新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县、市)5个。
4、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智囊作用。进一步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抓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建设和科研方向。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提升基础性理论和应用性理论研究水平,学科实力和学术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中居于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