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数据中台” 精准计算的服务应用 在数字经济企业集聚的未来科技城,仓前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锋案头,放着一本书——《数据中台:让数据用起来》。“数据中台”是记者在走访时,常听到的词。原本它指的是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里,用以汇聚整合数据,为生产、销售服务的平台。 “在数字化时代,政府会越来越多承担数据中台的枢纽角色,利用大数据来服务企业和群众。”徐锋说,面对海量数据,每一级政府作为数据中台的整合能力,体现着各地数字化转型的实力。 在余杭仓前等地,如果在人行道等区域违章停车,车主会收到一条温馨短信,内容除了要求10分钟内驶离,还提供了最近的停车场位置及停车情况。若未驶离,车主将收到一张电子违停通告单。这是余杭城管主导搭建的“智慧城管”系统。 一条不到50字的简单短信背后,其实涉及到数据中台发出的一系列复杂的指令。它就像人体的大脑指挥手脚一样,调动起交管的车牌数据库、电信部门的手机号码库、市政的停车场数据库,通过算法整合,发到车主的手机中。 这条简单而又无微不至的温馨短信,就是时下火热的“场景化”应用。“大数据的创新运用,要与政府、企业、群众的实际需求发生匹配,形成场景化才有意义。”徐锋说。 每一个“场景化”应用,大多涉及不同数据库的调用整合。“通俗地讲就像搭积木,让不同的数据模块拼接在一起,产生适合不同场景的应用。”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陈乾说。 能不能更加聪明高效地来整合数据?循着这个“搭积木”的思路,今年8月,余杭在全省率先上线“数字资源超市”。这个超市里,可以找到云资源、公共服务组件(算法和服务)、数据产品资源、应用软件等“特殊商品”。 “用户可通过积木式的模块组装实现各类应用打造,避免了各部门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陈乾说,“数字资源超市”已为余杭数字化项目建设节省资金约6800万元,项目建设周期平均缩短了60个工作日左右。 如何合理地把这些数据资源模块拼装起来,并不是我们想象中,仅靠几个优秀的程序员就能完成的。一个智慧的数据中台,需要多学科参与、多业务协同其中。 “先有想法,再找办法,最后才是算法。这是利用公共数据资源,做出好的‘场景化’应用的顺序。”陶奇说。 “入学早知道”是余杭今年打造的一款教育类大数据应用。市民可通过该应用查询各类教育资源分布、学区未来入学预测等。而政府决策机构则希望通过该应用,辅助统筹各学校新生入学,规划新建学校。 在余杭,记者见到了这款应用的核心负责人之一张宪英,这位长期往返于沪杭两地的女博士,对数据技术其实并不擅长。她的研究专业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但正凭借着她的专业知识,“入学早知道”有了较为完善的模型,再通过算法整合实现了现实应用。“在构建模型时,我们考虑了余杭作为开放性空间的人口流动,还判断了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需求,尽量为政府做预判提供支持。”张宪英说。 余杭多个项目的实践表明,数据的运用落地要更简单实用,政府作为数据中台,就必须纳入更多学科的参与、更多业务的协同。为此,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余杭更多的与各类企业、研究机构、高端人才展开合作。比如东湖街道的智慧地下管网,引进了北斗的地理信息技术;仁和街道的人口管理平台引入了专业的社会学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余杭数据资源管理局还把国内某知名金融公司的数据中台员工“挖”了过来,作为政府雇员,以寻求更多的“想法”“办法”。目前,这位雇员正参与“动态人口库”项目,通过协同区内十部门,更加精确的理清余杭区内人口情况,以辅助政府提供更精准的社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