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后的古民居
除了文保单位和文保点,临安将对具备保护价值的普通农村历史建筑展开保护。记者从新近召开的临安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临安将全面打响农村历史建筑保卫战。
A
2561幢建筑戴星保护
临安市农办有关负责人说,这场保卫战将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使历史建筑在“传承文脉、留住乡愁”中得以保护,历久弥新。接下来,临安要对所有建于1985年以前、具有一定建筑风格、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历史建筑进行戴星保护。
经过多年调查,目前临安已初步建立起“农村历史建筑名录库”,全市共有2561幢建筑入库。这些历史建筑将按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三个层次进行评定,然后实施戴星保护。三星级的历史建筑由市、镇街、村三级予以重点保护,二星级和一星级的由镇街、村两级合力保护。
临安将依照保护要求,划定保护红线,张贴保护标志,对每一幢历史建筑的历史沿革、保存现状、利用价值和保护管理等情况统一造册,明确建筑信息和保护职责,做到“一屋一档”。同时,积极探索在利用中保护的机制,鼓励和引导村集体建设文化礼堂、招商引资、发展乡村民宿等模式,在开发中加以保护利用。
临安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建筑物的代际更新,历史建筑分布正趋于碎片化。“据我们调查,纳入2007-2011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中,除各级文保单位、文保点保护得比较好,一般建筑约有10%已在过去10年中消失,所以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时不我待。”
B
它们是农耕文化的“证物”
临安的农村历史建筑主要有宅第民居、坛庙祠堂、桥梁关隘、牌坊影壁(萧墙)等。根据“三普”的调查,临安共有建于1949年之前的古民居古建筑771处,其中清代(含)以前的有111处,文保单位、文保点137处,还有28处是近现代重要历史遗存及代表性建筑。从外观、形制上分,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四面屋顶内向的“四水归堂”式合院。有三合院和四合院两种,青石板构筑天井,两侧有过廊、厢房。清代及以前(包括部分民国至解放初期民居)都采用这种形制。
第二类是“前店后院”式。前面为商铺,后面是日常起居的住所,上下两层,且多以数家相连的布局出现,形成老街。这样的古建筑群如今在河桥、清凉峰、湍口、高虹等镇,都仍有留存。
第三类是卵石房。以大小相仿的卵石砌筑墙体,有的在转角处以砖叠砌保持结构稳定。目前仅湍口镇、清凉峰镇尚存少量,极具地域特色。
“临安古建筑多数采用横向铺开的中轴对称布局。前面有祥门、厅堂,后面有明堂,左右的过廊,上方的正房、下方的厢房,无不体现农耕社会的人伦关系。”
C
活态利用是最佳保护方式
2012年以来,临安文保部门按照文物的等级、价值和保护的缓急程度,逐年开展农村历史建筑修缮。截至去年,共修缮历史建筑113处,其中文保单位30处、文保点22处,一般历史建筑及省级历史文化街区34处。修缮后的历史建筑有25处成了文化礼堂,有的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例如以传承“忠孝文化”著称的清凉峰镇杨溪村孝子祠,修缮后,成为“忠孝学堂”,开展亲子游,年接待游客万余人次。还有板桥镇的临安新四军历史纪念馆、於潜镇《民族日报》社旧址,以及潜川镇赵尔春烈士纪念馆等等,都成了临安农村历史建筑修缮后活态利用的经典案例。
历史建筑易受风雨侵蚀,需要经常性投入维护。“按照现有的保护机制和经费筹措模式,要使历史建筑得以妥善保护,光靠政府全额斥资修缮不现实,最好还得有业主的配套资金,官民合力,加以修护。所以古建筑保护的最佳模式是在活态利用中保护。”临安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