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要素配置 激活双创动力
“10月9日,我们刚刚发布第三代产品,可以通过8个通道同时打印8种不同的细胞,初步具备量产的能力。”11月10日,在位于下沙的杭州捷诺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铭恩告诉记者,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去年12月,他带领团队入驻和达高科孵化器。现在,新款设备已经能够“打印”出肝单元“Regenovo 3D Liver”,不光推进了3D打印人工组织器官的研发进程,也为新药筛选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正在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践行中不断得到印证。该区开设的和达高科孵化器,通过设立生物医药研发实验室、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重点聚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科技类企业,吸引了一大批生物医药高端人才,目前已培育以生物医药为主的近千余家科技型企业。
有别于3D打印在工业领域的运用,在徐铭恩看来,3D打印更适用于小而结构复杂的东西,“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运用3D打印技术,在科学研究、再生医学、药物开发和个性化医疗等领域捕获更多医疗需求点。”他说,相比起10年前自己埋头钻研的创新,类似孵化器这样的服务平台集聚了要素资源,为年轻一代创业者提供了更纯粹的创新环境。“我们的公司是扁平化的,你可以随时交流自己的创意和不满,有些做得好的年轻人,3个月工资就能翻一倍,你不用有后顾之忧,只需要专注于创新。”
数年积淀,经验、技术、甚至是弯路的积累,如今都已成为新一轮创新的原动力。在杭州多禧生物有限公司,我省双创之星候选人、今年51岁的赵永新用了3年时间,带领团队攻破抗癌的核心技术,在动物实验中,药物对肿瘤疗效显著,副作用则大大降低。
“在美国,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在75%左右,国内的数值则远达不到这个比例。”1996年起,在美读完博士后的赵永新便投身于癌症研究,16年间,他同一些科研伙伴逐渐有了新的创意,“癌症药物被国际市场垄断、很多病人用不起,而漫长的研发周期也拉升了药物成本。”他说。
“要研发一款国人也能用得起的抗癌药,惠及到更多癌症患者。”抱着这样的初衷,2012年,赵永新考察了国内的多个城市,最终被杭州下沙的扶持政策和政府坦诚实干的态度所吸引,于2012年底入驻园区,同样的基础理论匹配新的技术关键点,超越的,正是10年前的自己。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但对徐铭恩、赵永新这样扎根于生物医药领域的创业者来说,技术研发成果的落地,受限于国内医药监管体系的审批速度。“我们曾经照搬、模仿其他国家的成果,现在自己走到引领的方向,却在探索的路上有些怯步。”徐铭恩说,当前,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研发正处于加速阶段,相关监管体系也必须加快创新速度。
“希望我们可以探索建立一个医疗领域的创新‘特区’。”赵永新说,在如今技术创业者不断被吸引回国、年轻一代科研人员不断涌现的背景下,行政机构所面临的不具备相关知识审核能力的局面,或许可以尝试通过社会化资源服务来加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