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周国辉:“六小龙”现象背后的浙江科创“成功公式”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06-03 15:20   

近日,一本聚焦浙江科创生态的新书——《有为与有效》在杭州正式发布,独家解码“杭州六小龙”背后的科创生态。

相关阅读:

周国辉:“六小龙”对于杭州和浙江应当只是开始

↑周国辉在新书首发式上。(中新社浙江分社)

本书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是浙江发展的“老朋友”——曾深度参与浙江科技创新事业的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周国辉。多年来,他先后在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台州市、舟山市任职,还曾担任浙江省科技厅厅长。丰富的从政经历,让他深度参与、推动并亲眼见证了浙江科技创新事业的蓬勃发展。正因如此,他对浙江科创生态有着独特且深刻的见解,这也让《有为与有效》这本书充满了真知灼见。

“杭州六小龙”走红,大家都在好奇:为什么是杭州?在书中,周国辉给出了答案:这不是偶然,而是浙江坚持“八八战略”二十余年的必然。从科教兴省、数字浙江的战略布局,到历任领导一棒接一棒的不懈努力,浙江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打造出了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特别适合创新生长的环境。

在这本书里,周国辉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成功公式”:

成功=政府(阳光)×市场(土壤)×人才(种子)×文化(气候)。

这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在浙江构建起了一片滋养创新的“热带雨林”。

近日,《浙商》杂志记者专访周国辉,揭开浙江科创奇迹背后的思考。以下为专访内容实录(经整理,有删减)。

《浙商》: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想到写这样一本书?

周国辉:中信出版集团在今年春节后联系我,我犹豫和纠结了好几天,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因为既怕“蹭热度”,又怕“炒冷饭”,更不喜欢“杭吹”,考虑再三后,最终决定承接这件可能是自不量力或者叫难而正确的事情。

因为这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作为一个亲历者,我很幸运,有责任记录伟大时代;作为一个见证者,我很感恩,应当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也应当理性,要尽可能客观地叙说自己的所见所闻,哪怕是一孔之见。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我决定把自己十年来的现实见闻和阶段性的粗浅思考与读者分享。

但是,现实太过丰富,这本书的解码不是结论,也没有资格下结论,只是一种个性化解读。希望以此引发关注和讨论,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以更大的创新自信、创新自觉,通过改革开放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迎接未来已来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和挑战,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提供更多先行示范的经验。

《浙商》:书名《有为与有效》很有深意,您怎样理解“有为”与“有效”的关系?

周国辉:这个书名可以说是呼之欲出的,深意贯穿于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每一段落、每一个观点,甚至最终的启示——没有奇迹,只有生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辅相成。“有为”,强调政府要找准定位、主动作为;“有效”,则突出市场机制需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关于“有为”与“有效”背后的逻辑,其实早就蕴含在浙江的实践中。“八八战略”实施20多年来,浙江深入分析,准确把握比较优势,将科技创新作为必须补齐的“第一短板”,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平台、推动成果转化,逐步将创新塑造成新的比较优势。此外,浙江坚持长期主义,始终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信念,历任省委书记接力推进“八八战略”。在这一过程中,政策保持高度连续性,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浙商》:“杭州六小龙”现象有何启示?有哪些经验是其他城市可以借鉴的?

周国辉:以“杭州六小龙”等初创企业为代表的科技突破不断涌现,展现了创新创造的巨大能量。大家都想一探究竟:为什么是杭州?众说纷纭,答案也见仁见智。有人说,创新是不能被计划的,“杭州六小龙”就是偶然现象。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创新可能不是被计划的,但一定是被哺育、引导和催生的。

其实,任何看似偶发的现象,只要加以历史的研究和分析,都可以找到发生的源头和成因。凭借多年工作经历积累,我对浙江政府与创业者、市场之间的关系有着直接、深刻的认知。在我眼中,“杭州六小龙”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时代浪潮的推动、地域文化的滋养以及优质环境土壤孕育的必然结果。政府甘愿成为滋养万物的阳光雨露,全力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最优环境,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茁壮成长

“杭州六小龙”能成为一种现象,背后必定有其原因,值得深入思考研究。而给我最大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是中国已经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战略要位上。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同正在发生的科技革命的深度拥抱,而且取得了阶段性甚至可以说是巨大的成功。“杭州六小龙”现象引发世人关注,再次表明全球科技版图正在发生结构性变革。我们应当进一步增强创新自信、坚定创新自觉,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当然又要保持清醒头脑,正视差距。

二是数据要素正在重构经济范式。数据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与其他要素的乘数效应正在日益显现。浙江通过20多年的数字浙江建设,数字产业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要继续保持和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升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

三是杭州创新集群的涌现自有逻辑。“杭州六小龙”现象,具有突发性、爆发性、集群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本质上是长期培植创新生态的结果。这也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厚植和优化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黑土地”。

四是科技创新要坚持时间辩证法。“杭州六小龙”和其他科技企业的实践都证明,要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深耕产业。在坚持正确的科技和产业方向及路径的前提下,专注和长期主义是企业成功的两大法宝。

五是人工智能具有重塑千行百业的神奇魔力。从马力时代到电力时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现在正进入算力时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形态又将开启前所未有的新模式。据说,DeepSeek等AI在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已经有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其实,何止金融,人工智能可以把千行百业重做一遍,虽说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但只要坚持和把握科技向善的原则,必将重塑产业和人的生活。未来已来,我们应当充满希望。

《浙商》:在与“杭州六小龙”创始人的接触中,您观察到哪些区别于传统浙商的“新特质”?有没有哪些浙商精神的延伸或者变化?

周国辉:其实早在10年前,浙江便积极支持年轻人创业、大学生创业和互联网创新,逐步形成以高校系(浙大为主体)、阿里系、浙商系、海归系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新四军”。这个概念也是我率先提出来的。现在来看,“杭州六小龙”好像正是这一庞大矩阵的代表。

关于浙商精神,其实从来都不是凝固的历史符号,这种精神既镌刻着开疆拓土的奋斗基因,也承载着传承创新的时代使命,始终是浙商群体突破瓶颈、自我超越的制胜法宝。

在新一代浙商身上,这份精神血脉也是延续的,同时又生长出鲜明的时代特质:第一,新一代浙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更具有世界性;第二,他们凭借海外留学经历与前沿知识储备,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对科技的认知更有深度;第三,他们更加理性;第四,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例如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曾言“中国到了为世界做贡献的时候”;第五,规则意识更强。

《浙商》:在您看来,杭州未来的路如何走?

周国辉:即便浙江在创新领域收获了诸多令人赞叹的成果,我们可以惊喜,但不能自喜。应当看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人工智能正接近技术革命和产业爆发期,你追我赶、日新月异、不断超越是一种必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新的技术研发,越来越表现为多学科、跨区域的合作和协同。“杭州六小龙”离不开很多来自外省的科技人员的贡献和支持。所以,一定要开放包容,不能单打独斗。

创新生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各地在科技创新上各有强项优势,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的关系,各自都有许多好经验好做法,浙江要虚心学习兄弟省市的经验。还要注意,技术是把双刃剑,我们要认真研究AI技术带来的挑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一定要守住安全底线,不能丧失风险意识。

(原标题:对话周国辉:“六小龙”现象背后的浙江科创“成功公式”)
来源:浙商杂志  作者:张恒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