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万波:用光影美学再现围垦传奇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05-30 15:26   

↑电影《潮》幕后制作特辑(来源:浙江传媒学院)

3月11日,电影《潮》全国上映,网评“这部电影看哭了萧山三代人”。

60年前,钱塘江畔饱受潮灾困扰的萧山人,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以血肉之躯合力围江造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60年后,电影《潮》用视觉与情感的“巨浪”,再次唤起了人们对那段艰苦岁月的回忆与敬意。

《潮》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历史的回响,一次文化的传承,一次艺术的探索。导演万波以诗意的影像美学,构筑了一部江南特色的造地史诗,呈现了浙江大地上传承不朽的“围垦精神”。

采访人|朱旭《杭州》杂志特约记者

受访人|万波青年导演,浙江传媒学院电影制作系主任

朱旭:万老师,您好!今年3月,您执导的电影《潮》在全国公映,获得了不错的反响。您的第二部电影作品《山中来客》于2024年底顺利杀青。自投身导演事业以来,您的发展比较顺利,是怎样的契机让您选择走上导演之路呢?

万波:我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本科学的是摄影专业,硕士学的是戏剧与影视导演专业。我的研究生毕业作品获得了当年中国美院毕业作品的林风眠创作奖,现在回头看十分稚嫩,我并不满意,但就这么种下了电影梦的种子。毕业后,我来到浙江传媒学院电影学院任教,教学相长的这段时间,我在学习也在积累。有学生问我:“老师,你想过拍自己的电影吗?”我回答:“等时机到了一定会。”其实,我心里给过自己一个时间期限,就是在35岁之前要拍自己的第一部长片。我一直在搜集创作的素材,用备忘录记录了许多剧本构思,也动手写一些剧本。2022年3月,我和《潮》的出品人金光炎先生因缘结识,经历了一番犹豫后,便投身到《潮》的创作。2023年5月,《潮》正式开机拍摄,6月杀青。在做后期的过程中,有一次我和好友、知名摄影师罗攀聊到一个故事,我们一致认为可以拍。罗攀便立刻开始了剧本创作,这就是我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山中来客》。

▲电影海报

2024年6月,好消息传来——《潮》入选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新风”单元,并将在上影节全球首映;《山中来客》也获得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创投“评委特别推荐”项目。现在回想来,是时机到了,一切就水到渠成,开启了创作之路。

朱旭:在几乎只能用肉身与钱塘江正面对抗的年代,一群人从潮水中夺地,将海涂变成良田,才有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片新土地,萧山成为了全国闻名的“中国十强县”,人民走向了更好的明天。从编剧角度来说,您是如何找到“围垦”这个题眼的呢?从导演角度来说,您又是如何思考和确定这部电影的视听风格呢?

万波:虽然我们都知道“大背景”可以“小切口”,但是“小切口”到底切向哪里,很难即刻摸索出来。在做了好几稿剧本,并且经历了一次剧本被否定后,我才慢慢找到了方向。第一次剧本研讨会上,监制徐小明老师和艺术指导万玛才旦老师一直肯定和鼓励我,但在结束回去的车里,两位老师和我说,剧本还不能拍,可能得重写。其实,当初我想找更专业的编剧来写,不过两位老师还是鼓励我自己先写,这对于一个新人导演来说,也是学习的过程。从2023年的春节起,我每天定点从下午开始写到凌晨,又经历几稿修改。一次翻阅资料时,我突然意识到最初经历围垦的人,是在极度渺茫的希望中面对一次又一次失败,于是决定讲述一个“失败”的故事,这样给予人精神层面的触动更大。从导演角度来说,其实在决定拍这部电影时,就已经确定了影片的美学风格是地域化的江南美学。我当时和摄影指导说,希望我们可以拍出钱塘江的南方味道,它不同于长江、黄河等其他地域感。所以,“湿润”“雾气”“高反差”“蓝灰调”等影像关键词,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确定。在整体的艺术表现上,我定下的基调是“基于写实的大写意”,人物造型、影像设计、镜头调度等等,都是围绕这个基调进行的。

《潮》的出品人金光炎

朱旭:在这部电影中,您是如何在宏大叙事和作者表达中找到平衡点和突破点的呢?

万波:这部电影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平衡”,因为它面临的观众构成是复杂的,所以我既不能只满足地方宣传和市场诉求,也不能陷入自我表达的局限中。

我在创作过程中一直在和团队讨论并自问,“围垦精神”到底是什么,它一定不是口号化的,而是要落到实处。最后我反过来问自己,希望观众看完电影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希望他们的反馈并不是看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而是感受到了某种精神层面的触动,这种触动是影片中每一个人物带来的,这些角色正是父辈们的侧影。

另外,我希望它是带有美学风格的本土化电影。追溯到第五代导演的《黄土地》《红高粱》《老井》等电影,都是在描绘地域性故事的基础上有着很强的美学风格。

朱旭:“电影工业化”是近几年来都很热门的词,工业化流程可以提升制片效率。我们往往有误解,好像与“电影工业化”匹配的作品,是那些超高投资的作品。您创作时采用怎样的标准流程?您怎么看待作者电影和工业化流程之间的关系?

万波:作为一名创作者,我挺重视“工业化”这个概念。首先我是一名老师,在教学中,我就会和学生们强调,一定要在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上开展创作。当下,技术十分便捷,手机也可以拍电影,但是如果不去约束这种便捷性,那就会产生一个意识层面的问题——技术不重要,观念表达最重要,甚至会刻意逃避技术标准的约束。其实,两者都很重要。我总和学生说“懂,但不用”和“不懂,不会用”是两个概念。
坦率地说,我一直关注国内艺术电影的生态,能感觉到有些艺术电影的作者在不自觉地逃避技术工业,作品会有“粗糙感”。但这个尺度很微妙,它既不能成为一个包袱束缚创作的手脚,却也不能刻意地去忽视。我个人支持树立工业化意识,在一张好的纸上挥墨大概率要比在一张粗糙的纸上挥墨创作出来的画作要好。

▲工作中的万波

回到《潮》的制作上,因为影像风格是一早就确定的,所以我们在正片拍摄前的几个月,就做了一个三分钟概念片的测试。这个测试,一是对摄影机、镜头的极端环境和锐度的技术进行测试;二是制作匹配成片的色彩查找表,加载到摄影机中,这样在正式拍摄阶段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影像效果;三是确认江边拍摄场地的执行情况。关于“测试片”的做法,通常是一些高投资大片会这么做,但其实低成本影片也可以尝试去做。我去年完成的新片《山中来客》,也在正片开机前近一年就提前拍摄了概念片。因为这部电影是纯黑白的,对于影像风格的要求更高,我与摄影指导罗攀老师就场景的呈现和黑白的反差风格等尝试了不同效果,正片拍摄时也基本沿用下来。《山中来客》虽然是一部艺术电影,但我们用了顶级的摄影机,对应的是一系列技术考量。我们剧组里有一个重要的部门是数字影像工程(DIT),专门做数据管理和影像质量监控。很多电影人对DIT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前期不行后期可以弥补,但我希望尽量在前期就杜绝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此外,在《山中来客》的拍摄中,我们还使用LED虚拟影棚拍摄了部分镜头,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数字技术发展到现在,包括AI影像等技术,都应当成为我们创作的有效手段和工具。

朱旭:从2019年开始,一批由杭州青年导演执导的电影作品,如《春江水暖》《郊区的鸟》等如雨后春笋般面世,被称为“杭州电影新浪潮”。对于年轻人想从事导演这项工作,您有什么建议给他们吗?

万波:看着每年一届又一届学生从电影学院毕业,我都在想,他们中能出几个在行业里坚持的电影人。从事导演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是坚持,而坚持源于热爱。比如晓刚、仇晟等导演,他们都是跨专业而来,因为他们真的热爱电影。再次就是行动,瞄准一切机会拍。几乎学习电影的学生都是看着大师的作品成长的,但我们要清楚,我们很可能成为不了大师,拍不出大师级别的作品。有些天才型导演第一部作品就闪耀世界,但在现实中是极少数。所以不能总停留在想象和犹豫拍什么上,要先把当下最想拍的、能够实现的拍出来。长片不行就先拍短片,积累资源和经验,时机到了就拍长片。最后,要有一定目的性地拍,不是说带有功利性,而是要有明确的意识。比如拍走电影节的非商业性短片,那么想走什么样的电影节、这个电影节此前获奖作品的风格和品质等都要对标清晰。盲目地拍,会消耗财力和精力,每一部作品都要有它相应的价值。

本文刊登于《杭州》杂志2025年第9期

▼相关阅读▼

《潮》:钱塘江边的悲怆史诗(吴语配音)

(原标题:导演万波:用光影美学再现围垦传奇)
来源:杭州杂志  作者:记者:朱旭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