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五一”假期你去西溪湿地了吗?摇橹船工说,眼下是游玩赏景的最佳时节!
梅堤沿岸,美丽月见草、金鸡菊、矢车菊与冰岛虞美人竞相绽放;烟水渔庄深处,藏着一处水生花园,朦胧之美如莫奈笔下的画;散步绿堤,能看见杜鹃、野蔷薇、大花葱的勃勃生机……除了风景,你还能在深潭口遇见原汁原味的水乡婚礼,参与《宋时簪花令》剧本游、加入簪花郎竞选大会。
当然,你还可能偶遇这两年爆火的国风博主陈喜悦,她近日穿梭在西溪湿地的各个角落,忙着为今年龙舟文化节的策划寻找合适场地。
或许你不熟悉陈喜悦的名字,但一定刷到过她的视频。2023年夏天,陈喜悦身着淡绿色宋制汉服在西湖边送花的视频走红网络,自此“送花姑娘”进入大众视野。
自那之后,陈喜悦作品不断,聚焦传播杭州本地文化,也顺势和西溪湿地结下缘分,成为常驻的文化达人之一。
国风少女的“桃花源”
出生于江苏句容的陈喜悦,2018年成功考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鉴藏(文物保护与修护)专业,毕业后,与大部分同龄人一样,也经历过职业选择的迷茫。“因为有汉服模特和视频编导的兼职经历,加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决定继续留在杭州创作国风相关的视频内容。”她说。
之后的故事大家就熟悉了,陈喜悦在西湖边送花出圈,成为炙手可热的国风博主。
喜悦山房
“为什么会入驻西溪湿地?”面对读城君的提问,喜悦走到工作室二楼的窗台前——答案就在眼前,这里是她的精神“桃花源”。
这是一扇朝南的方形木质窗棂,微风轻拂窗口的枝叶,灵动的鸟叫提醒着春光正好,走累的游人在河道边放空歇息,窗台上放着几颗坚果,是陈喜悦为邻居松鼠准备的“小零食”。
“这扇窗户就像照相机的取景器,为我定格了四季的湿地美景,也是我缓解压力调整状态的‘窗口’,站在窗前,内心就会慢慢平静下来。”陈喜悦位于河渚街的工作室叫“喜悦山房”,是围绕市井文化打造的美学空间,一楼售卖文创产品,二楼是工作区域,“宋韵文化充满着烟火气,又具有极简与丰盈平衡的美感,西溪湿地有很多宋代文化元素,与我的创作十分契合。”
入驻西溪湿地一年多的时间,陈喜悦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2024年6月的龙舟文化节,来自周边镇街的近300条龙舟齐聚西溪湿地,参与了水上表演的陈喜悦震撼于百舸争流盛大场面的同时,也激起了对在地龙舟文化的好奇心。
“印象最深的是蒋村的‘满天装’龙舟,船身绘有祥云、花卉等传统纹样,船首的龙头雕刻栩栩如生,通体挂满各色的彩旗和凉伞,是一件充满气场的艺术精品。”在西溪湿地就有不少蒋村本地的工作人员,陈喜悦在闲暇时与他们交谈后,对龙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知,“彩旗和凉伞上的人物、花鸟鱼虫图案很考究,是以旧时龙舟上装饰的图样为蓝本,由师傅们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蒋村龙舟胜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西溪湿地的一张独特文化名片。”
学习编织西溪小花篮、听蒋村原住民讲当地习俗、去西溪水浒文化展示馆领略梁山好汉的仗义侠情……在西溪湿地这间“大课堂”里,陈喜悦不断汲取着精神养分,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把西溪文化说给世界听
入驻西溪湿地后,陈喜悦深度参与了花朝节、龙舟节、火柿节等由西溪湿地官方发起的活动,并根据二十四节气自发策划了雅集等相关活动,用自己的方式不断为“娘家”吆喝。
2024年春节,市民游客惊喜地发现西溪湿地内“长出”了一座巨大“灯山”——鳌山灯棚。这正是陈喜悦和她的团队为讲好西溪湿地故事、传播传统文化精心策划的一场活动。什么是鳌山灯棚?“鳌山灯棚最早记载出现在北宋时期,《武林旧事》和《东京梦华录》里都有提及,其设计灵感源于我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巨鳌戴山’,巨鳌背上的五座仙山有吉祥美好的寓意。”
为了制作鳌山灯棚,陈喜悦前期花了大量时间查阅文献、请教专家,遗憾的是,宋代的鳌山灯棚除了文字并无确切的图像记载。“明代和清代记录了不少鳌山灯棚的图像,我们结合宋代的文字记录,参考《清明上河图》等宋画做了艺术化的创作。”她说。
比如,宋代记载鳌山灯棚上有神仙的图像,但具体是什么神仙形象难以考证,陈喜悦便将十二生肖的形象与宋画做了巧妙结合,点茶斗茶、挥毫泼墨、拨弦奏乐、肩挑货物……一幅幅生动的宋代生活场景与不同生肖形象相结合,古意盎然又不失生气。
每天近20小时、耗时一个半月,陈喜悦与团队最终将这个高5米、宽8米的鳌山灯棚制作完成。作为自己策划的首个大型装置项目,当看到市民游客脸上的惊喜时,当省内外多家媒体竞相报道、让西溪湿地被更多人所熟知时,陈喜悦确信自己的坚持很有意义。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份创作者与景区的默契,正在被全世界所看到。
2024年端午节,陈喜悦邀请不同行业的女性,在西溪湿地身着不同朝代服饰展示特色端午民俗,登上微博热搜,并得到了联合国妇女署官方刊物的报道;去年冬至,陈喜悦和伙伴们组织了一场冬至国风秀,以时装秀的形式展示了北朝、唐、宋、明、清等不同时期的十套古人冬日穿搭,在海外平台得到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官方账号转发……
2025年新年,陈喜悦携手二十余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年味复兴”为名,在西溪湿地用二十余种非遗手作和技艺再现古代《太平春市图》盛景。
“我们这代年轻人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在做好文化传承的同时,也要积极尝试用视频、AI、装置艺术等多元化展示,用顺应时代的表达方式,讲好西溪湿地故事,传播传统文化。”陈喜悦表示,在风华正茂的年纪遇见开园20周年的西溪湿地,是自己的“小确幸”,希望更多人能爱上西溪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