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明水秀的西湖,通钱塘江入杭州湾。甬江奔流,向东是大海。
从改革开放初期杭甬温“铁三角”撑起浙江这块市场经济热土,到今天杭州、宁波“双子星”占据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近半壁江山,中间绍兴融杭联甬,从西北到东南,一条“金扁担”隐然成势。
近年来,杭甬各展所长、湖海和鸣,共唱“双城记”,撑起长三角南翼,在经济版图的嬗变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杭州摄影师@张力视觉 和宁波@摄影师布布booboo 共同创作的《杭甬双城记》
(视频片段截图)
从“竞争”到“竞合”
浙江是全国的经济高地,但是陆地面积仅10.5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较小的省份,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资源空间较为有限。浙江有两个副省级城市 —— 杭州和宁波,一个是省会城市,一个是计划单列市。杭州和宁波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虽然禀赋有很大差异,但是强强联手、资源共享,就可能迸发出“1+1>2”的整合效应。
2023年,杭甬两地地区生产总值(GDP)合计占全省比重超过44%。乘杭州亚运会之势,杭州在这一年跨过了两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八座“两万亿之城”,城区总人口突破千万,晋级超大城市之列。宁波虽然在经济总量上不如杭州,但人均GDP高于杭州,而且始终保持“硬核”制造业实力和外贸大市的光环,目前拥有10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连续7年居全国城市第一,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已连续15年排名全球第一。
杭甬之间约160公里的城市连绵带,跨越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杭州和宁波已经在浙江省内各自经营都市圈、经济圈多年,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杭州数字经济发达、服务业兴盛,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是缺少出海口,制造业相对薄弱,而宁波拥有大量优秀的工业企业和外贸平台,是华东先进制造业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海运优势,但是在数字经济、文化产业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杭州宁波举行唱好杭甬“双城记”第三次市级联席会议
在改革开放初期,两座城市如同一个班级的优等生,你追我赶,暗暗较劲。而在当下的区域发展新形势下,杭甬两城已经超越了粗放的城市竞争关系,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协同的竞合态势。
从地域性格而言,杭州所代表的诗情画意和休闲文化与宁波的海洋文化颇为不同。曾为都城的杭州有钱塘清贵之气,还有“杭铁头”独有的硬气,平等、和谐、自在的特质深入骨髓,和互联网、文创等需要头脑风暴的新经济业态天然契合。而宁波通江达海的港口文化蕴含着灵活变通、积极进取、重契约秩序的商业特质,和实业、金融、外贸行业气味相投。
杭州人最爱的是自己的家乡,出去闯荡并非所长。而“宁波帮”是中国人闯世界的品牌,在世界范围内建功立业。杭州这座城市有一种“我就是我”的底气,作为江南文化、东方审美的经典代表,很难说它对标哪座世界名城。
从人缘相亲、地缘相近的角度,历史上宁波一带家家户户眼里看的、心里想的、各方面对标的主要是上海。看病、读书、购物、买房都要去上海,企业做大了总部也往往迁到上海。有一个被广泛引用的说法 —— 上海是宁波人闯码头的地方,宁波就是上海的“外婆家”。确实,今年年初风靡一时的电视剧《繁花》,就清晰地凸显出甬、沪、港三座城市之间的关系。
杭州摄影师@张力视觉 和宁波@摄影师布布booboo 共同创作的《杭甬双城记》
(视频片段截图)
从“独秀”到“繁花”
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其政策制度设计与杭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差异,代表着互补的空间,有空间就有发展。并蒂盛放,才会有繁花似锦。
对浙江而言,省内要唱响“双城记”、建设世界级浙江大湾区,省际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构筑G60科创走廊等,内外并联,构建区域协调发展大格局。
杭州和宁波是撑起长三角“金南翼”的两极,多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地精心打造杭州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发挥两大城市的区域领头作用,带动了全省发展。
早在2004年,浙江省委就部署协调解决在推进杭州和宁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十多年前,浙江省提出要大力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其中的大平台,就是杭州的大江东新区和宁波的杭州湾新区。2019年,浙江提出“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浙江出台《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2022年6月召开的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着力塑造引领未来的新增长极,唱好杭甬“双城记”,培育国家中心城市,推动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绍兴融杭联甬打造网络大城市。杭州和宁波这两座城市齐头并进,成为浙江发展的“双引擎”。2024年4月,浙江省委常委会会议先后在杭州、宁波举行。
▲杭甬“双城记”民营企业发展论坛
杭州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宁波的目标是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浙江省委要求,杭州未来要以大手笔打造“创新活力之城”、以大开放演绎“世界名城”、以治理大变革创建“智慧宜居之城”、以大写意铸就“历史文化名城”。宁波要做好三篇文章:“错位 +协同”文章、“港+ 城”文章和“陆 + 海”文章。两地携手,打造世界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市圈,构建世界级浙江大湾区。
在杭州、宁波的“双子星座”中,有一群明星区县(市)。早年间,杭州萧山区和宁波鄞州区的“浙江第一财政强区”之争持续多年,你追我赶,堪称“一时瑜亮”。
后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杭州余杭区后来居上。2022年,浙江城区经济“头把交椅”易主,宁波鄞州区险胜杭州余杭区,以2734.78亿元的GDP成绩跃升第一,两地差距仅83亿元。这是宁波的城区首次超过杭州在全省夺冠。
这一年,杭州的余杭区、上城区、滨江区、萧山区、西湖区、拱墅区和宁波的鄞州区、北仑区、慈溪市,进入GDP2000亿元的全省第一梯队。在全省县(市)层面,老牌“浙江第一县”慈溪市继续保持第一,宁波摘得全省城区和县(市)的“双冠王”。2023年度,余杭区GDP重回全省第一,鄞州区、北仑区紧随其后,杭甬依然占据浙江区县(市)GDP十强榜单前9席。可以说,杭甬双城的这些明星区县(市),筑牢了浙江经济的底盘,称得上“杭甬稳则浙江安”。
同时也要看到,尽管杭州宁波及相关区县(市)星光熠熠,但是和全国很多城市相比,差距依然明显。2023年杭州余杭区GDP2936.43亿元,已被誉为“浙江之巅”。但这一数字和广东、江苏等地的强区县(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目前,两地都在扬长补短,杭州以数字化赋能,依托“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打造制造业的“铁柱钢梁”,建设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提出要打造全国专精特新名城、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而宁波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数字经济,立志成为“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绿色石化、磁性材料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材料产业规模居全国七大新材料产业基地之首。
《静静开的花》两座城的美好故事
(视频来源:宁波江北宣传部/浙江音乐调频)
从“独唱”到“合唱”
在政策、规划、报表等背后,要看到市场本身具有驱动资源统筹、合作协同的创造力。浙江经济就是“浙江人经济”,在富有企业家精神的浙江人心中,市场有无限空间而无边界。浙商就是凭借“四千”精神,创造了跨越行政区的“三个浙江”—— 本土浙江、省外浙江、海外浙江。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勃发的市场活力同样是唱好“双城记”的重要元素。
蓝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落户宁波海曙区后,为杭甬70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研发了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upOS工业操作系统。技术研发团队还在宁波创办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助力宁波产业信息化驶入快车道。而这个团队其实来自杭州的中控集团。
曾有专家定义改革开放初期的浙江是“小狗经济”,分工明确、合作紧密,优势在于产业集中和竞争、专业化和协作、体制和机制创新。“合作”可谓深入“浙江人经济”的基因。当然,市场是公平的,如果温州或绍兴的企业有更好的合作条件,杭甬就会被抢去合作订单。合作的背后还是实力的竞争,这种实力,既指企业的竞争力,也包括城市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文化环境等软实力。自强者才有合作的话语权,独唱好,合唱才能好。
当下,驶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的杭甬双城正加速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杭州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形成“1+2+18+7+N”的新型实验室体系,即1个国家实验室、2个大科学装置、1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7个省实验室和N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宁波推进数字化改革,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创建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奋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研制国之重器。2023年两市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7.63亿元。
同时也要看到,杭甬两地的补短板之路并不轻松,浙江拥有的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不算多,且全部都在杭州,全省没有一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近日云中传锦书,《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显示,创建杭州—宁波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被列入未来三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
杭甬运河又称浙东运河,为杭州带来了出海口。它奔流到宁波,是中国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结点。它似乎就是杭甬“双城记”的象征,交汇贯通,江河不息,向海图强。
作者:方益波,本文刊登于《杭州》杂志2024年第15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