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一路何以走来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9-02 15:56   

何谓“萧山”?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群、不同时期有不同答案。

从农业小县到工业强区,再到如今现代都市,在滚滚历史浪潮之中,萧山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借势而进,与时代同向、与发展同振,以“奔竞不息、勇立潮头”之姿,谱写一段可歌可泣的城市传奇,并为中国“郡县治、天下安”积极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经验。

的确,领头雁、排头兵、先行者,萧山当之无愧。

(一)与时俱进

一个城市的发展,主要靠“关键几步”;这“关键几步”,离不开大时代。某种程度上,时代决定着城市,只有把城市和时代的交叉点写出来,才有可能创造奇迹。这也是萧山的故事。

敢抓机遇,是一种勇气。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次年,萧山率先召开“促富大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当时不敢想、不敢富的社会氛围中,萧山“第一个吃螃蟹”。在时代更迭的缝隙中,就像遇到阳光雨露的树苗,萧山分秒必争、见缝插针,先行先试、疯狂生长。在萧山,促富大会地位极高。此后,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种敢闯敢试,始终贯穿萧山整个发展史。是的,从改革开放“起笔”,萧山搭乘时代这艘顺风船,顺应旺盛市场需求趋势,鼓足胆气往前冲、乘风破浪不回头,不断释放市场活力、持续放大民间张力,日益实现经济腾飞、百姓富裕。

抢抓机遇,是一种能力。

当开放的国门越来越大,萧山借梯登高、借船出海,立足中外经济高度互补特点,抢抓制造资源全球化配置的历史性机遇,推动企业从乡镇出发,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全球产业链版图中寻找萧山位置。有专家认为,萧山经济真正全面起势,很大程度上源于抓住了中国加入WTO契机。萧山把时代重大机遇与自身历史进程巧妙相结合,以一种敏锐性、灵活性和创新性把时代机遇转化为自身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再上一层。诚如本世纪初就挂在北山通览上的那句话:萧山走向世界。时至今日,开放型经济仍是萧山最显著特征之一。

善抓机遇,是一种水平。

萧山当前最具辨识度的城市IP,无疑是“双会之城”。作为G20杭州峰会主会场所在地、杭州亚运会核心区,前些年萧山几乎是“全民备战”:完善交通体系、提升环境形象、健全配套功能……一系列组合拳之下,萧山做到了“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可以说,“双会”改变了萧山历史。这一进程中,萧山以一种峰会标准、亚运标准重组城市、重塑产业、重构生态,以精细化经营城市、精准化布局经济,不仅拉大了城市框架、放大了发展格局,还推动实现从县域到都市的华丽转身、从小县城到国际城的提档升级。如今,萧山已是杭州城市新中心,代表杭州到世界舞台竞逐。所以,抢时代机遇,做时代城市,这是萧山的“本色”。

萧山钱江世纪城(萧山发布)

(二)改革创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万向产品享誉全国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改革从来不是一件易事,却是一件必须的事。萧山之所以能取得瞩目成就,关键在于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强大决心和成熟举措,在改革中砥砺前行、在前行中持续改革。不夸张地说,萧山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

谋势而改,是一种眼光。

上个世纪90年代,当市场经济之风越发强劲,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萧山,第一时间开始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行探索创新。摸着石头过河,萧山勇闯“无人区”,最终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企业转制,这是一次冲破束缚的嬗变,也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涅槃。经济转型升级,从来没有终点站,也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当宏观形势变化,萧山总能以敏锐的预判、前瞻的布局、强有力的实践,以自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很好抓住了中国每一次经济飞跃的机遇。从乡镇企业兴起、企业股份制改造,再到民营经济蓬勃向上,无一不是如此,这些企业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也成为了萧山经济最大的“基本盘”。

夺势而改,是一种气魄。

经开区是萧山一张名片。当年创建国家级时,恰逢全国清理整顿,在杭州已有一家国家级经开区背景下,萧山创造性提出自费开发模式,最终用了20天拿到批文,成为当时全国4个、浙江唯一一个县级政府管辖的国家级开发区。变不可能为可能,甚至“无中生有”,萧山的这种自主创造性,深刻影响了区域特别是几大平台发展,如90年代争取萧山国际机场落地,十多年前推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落地等。实际上,从国家级经开区诞生起,平台一直充当改革急先锋角色,是机制体制创新重头戏,如近年市区共建临空经济示范区,两区合作建设“中国视谷”产业地标,钱江世纪城打造“双一流”。目前,平台还在积极探索更灵活、更高效的扁平化运行模式。

驭势而改,是一种智慧。

眼下,一场关于制造业内生裂变项目的要素保障改革正在进行。这场改革的重点是降低存量企业拿地成本,推动优质存量内生裂变项目新拿地享受招商企业同等待遇,从而实现“女婿”“儿子”一样“亲”。无论增量存量一视同仁,还是大刀阔斧变革要素保障,本质上都是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塑造更公平更具活力的市场氛围。一直以来,萧山以高效、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著称,始终是企业专注“墙内事”、政府做好“墙外事”,并以“放水养鱼”让市场“如鱼得水”,推动形成“水多鱼多”良性生态。尤其是近年来,萧山以数字化为牵引,着力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实现了从政府“有什么给什么”到企业“要什么给什么”的巨大转变。

所以,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这是萧山的“底色”。

(三)实干争先

八千年神奇萧山,八百里壮观钱江。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到衙前农民运动点燃中共农运的革命火种,从肩挑背扛创造“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到抒写区县经济发展辉煌,千百年来萧山始终“奔竞不息、勇立潮头”,这是流淌在萧山人血液中、镌刻在萧山人骨子里的基因,并深深影响了萧山历史进程

抢先,是一种精神。

围垦,萧山惊艳一笔。自1966年起,萧山在钱塘江边“造”出了50多万亩滩涂,约占萧山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这也铸造了萧山人敢冒风险、勇于挑战、善抢机遇、矢志争先的弄潮儿品格。长期以来,萧山人以巨大的创造力,丰富、充实和发展萧山精神。从战天斗地的围垦精神,到“历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到“抢上头班车、抢抓潮头鱼、抢开逆风船、抢进快车道”的“四抢”精神,再到“敢与强的比、敢同勇的争、敢向高的攀、敢跟快的赛”的“四敢”精神,这种强烈的竞争意识、创业激情和创新能力,是萧山前进的动力源泉。

创先,是一种实践。

谁能想到,萧山农民鲁冠球从一个铁匠铺起家,经过几十年,创造了国内最大民企之一的万向集团。而这一路,更开创了诸多“先河”:中国首家上市乡镇企业,首个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中国乡镇企业……尽管斯人已逝,但鲁冠球至今仍是萧山标签之一。企业行则萧山行,企业家是萧山最宝贵的财富。改革开放以来,萧山企业家白手起家、披荆斩棘,如鹰击长空般投身市场,在大浪淘沙中一往无前,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商界传奇,也不断开创着、刷新着、创造着属于民营经济的新纪录、新篇章,拿下了多个属于萧山的“全国第一”。目前,萧山拥有两家世界500强企业、5家中国500强企业、9家中国民企500强企业,放眼全国县市区也是屈指可数。

领先,是一种嘱托。

△2003年,萧山区委、区政府对18家为萧山工业“冲千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奖励轿车

很多人仍记得,2003年初举行的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工业冲千亿、宝马赠英雄。萧山一时名动天下,成功登顶“浙江老大哥”,并成为街头巷尾美谈,这构成了一代人的光荣与骄傲。20多年来,尽管时代在变、形势在变、竞争格局在变,近年来也经历了“成长的烦恼”,面临着发展的难题,但萧山没有忘记“不断提升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进而率先实现现代化”“当好全市领头雁、成为全省排头兵、争做全国先行者”,始终以奋斗为浪潮涌新时代,全力再燃激情、再展雄风、再创辉煌,努力在全省、全国的城市版图中抢出身位、拼出地位,持续在萧然大地上擘画出澎湃的时代符号。

所以,实干至上,奋勇争先,这是萧山的“特色”

来源:萧山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记者:姚潮龙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