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伯星:宋人以“不冠为耻”,出门必须戴帽子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5-24 14:50   

↑宋 佚名《闲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社会的成员,概括为“士农工商”四种, 农工都属于庶民,商的大多数是小商小贩也是庶民,按现今的说法就是体力劳动者。与之对应的脑力劳动者,吃的是“文饭”,靠出卖知识和文化谋生, 就是文人,包括朝廷官员。由于官员上班时自有规定的衣冠,比较复杂,另文专述, 此处不谈, 文人除了官员和有身份如秀才举人外,亦为庶民。

文人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出外始终是长袍(夹)长衫(单),四季不变。袍衫分二式,一是斜领,二是圆领,腰束带,为帛带或丝编的绳,在腰前中心打结,多余部分垂于腰下。里面上衬衣,下裤或系裙。不怕各位笑话,前几年我做了一件长衫,穿上后发现下身特别暖和,亲身体会到长袍对于老人有很好的保暖作用,裙也如此。随着天气变冷,长袍外加对襟的褙子,其袖有长有短,袍的长度既可至膝下,也可至足上,其实就是宋代的风衣。由于工作性质不同,文人之袍多为宽袖。所以李南金诗云“布衫阔袖裹风烟”,凡袍面为褐色而镶有黑色领边、袖边和下摆沿边者,称为“道衣”,不是道士之衣,但很受名士喜爱。袍面一般多为白或各种浅色,没有花纹,但可能织有暗纹。

自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年)战乱既久,政治黑暗,士大他夫惧祸而尚清谈,表现在服装上“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仿”,以至“一袖之大,足断为二”。这种服式在绘画中多有反映,北宋后期、南宋中后期有相似的社会背景,于是一些士大夫不由慕古而仿之,宋画中着广袖博衣者屡有所见。

到南宋中后期,政治日益黑暗,危机日益深重,在马远一派画家的笔下,出现了众多超然欲遁的士大夫形象,但已无魏晋服式,大多是身着“时装”,或方巾、纶巾、软巾,或道衣衫袍。元明清除道士等职业所需外,着魏晋古装的几乎从此消失。这种变化表明,古装已在南宋后期淘汰,而宋代的一些服装正成为新的传统,为后代所继承。看一下元明清画中的文人形象,绝大多数人所穿戴的正是宋代的 “时装”。

流行时装  

上衣(襦)下裳


夏装与冬装,古代不象现代那样在服式上有明显的区别。本来就是夹层袍、袄、襦,在里面放进丝棉、棉絮,就成了冬衣。唯一在外出时戴上一个风帽,就可防风御寒了。兜篷不见披风一类的东西。夏天则减衣,豪门贵邸防暑主要靠窖藏的去冬积存着的天然冰。

最流行的帽子为东坡巾、方巾和幞头。前二种是有较固定的形状,但从其结构看可能会折迭,用时复原。幞头则是临时系结而成,脑后留有两条帛带,能随风飘动,因此变成古装戏中秀才常戴的黑帽脑后两条八字形的“脚”。

头衣 幞头 风帽

外形“方者巾”。经变形,宋有东坡巾、方巾、仙桃巾、错摺巾等。这些式样,至明犹然。其中,高桶东坡巾尤受名文人喜爱,几乎成为他们的标志。

宋代还没有棉花,冬天袍里的填充物是什么呢?一是丝棉,这是富贵之家才用得起的。二是裘,即小块毛皮,“集腋成裘”就是把动物腋下的毛搜集起来做成一件翻毛外衣。穷秀才穿什么过冬呢?据说是柳絮。这东西能保暖?得积多少?……找不到确切资料。非常奇怪的是,宋画中找不到穿厚厚冬衣的文人形象,戴着把头包起来的风帽,蜷缩着身子那就是冒寒出行的穷酸文人了。

鞋,由于长袍及足,文人多穿翘头鞋,翘头的形式繁简不一, 颜色各异,黑帮,白色薄底。记载中说有穿丝袜丝履(厚底) 的,有点存疑。再好的丝履,也经不起来与地面摩擦。穿皮鞋的颇为少见。

写至此,宋代文人的衣冠大体已明。现代画和影视中常见露着髪髻的文人出外行走、交友、办事,全是与史实不符的。“不冠为耻”是宋人的一条生活原则,尤其是自尊心极强文人。请帮他们戴上适合的帽子,别亵渎造就了中华文化奇迹的宋人!

作者简介:傅伯星,1939年出生,著名宋史专家、画家、主任编辑。原浙江日报社主任、美术编辑。著有《大宋衣冠:图说宋人服饰》《大宋楼台:图说宋人建筑》《岳飞正传》《南宋皇城探秘》《图说南宋杭州地名故事》《图说南宋京城临安》《杭州街巷旧闻录》等书籍。傅伯星从事连环画创作50年以上,他认为:连环画是普及历史人文知识的最佳形式。连环画代表作有《南宋风云录》《兴唐传》

南宋文化学者李飞如此评价傅伯星先生:“傅老师原来是浙江日报社有名的资深美编,也是享誉连环画坛的老画家,更是杭州著述颇多的南宋史学家。他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老专家,从他身上能看到老一辈学者的风采,他用他的画笔精彩的再现了八百年的南宋风情。”

李飞受邀参加傅伯星先生的画展(摄于2019年11月26日)

李飞看望傅伯星先生(摄于2021年11月12日)

傅伯星先生在李飞的飞鸿轩门口留影(摄于2021年6月12日)

傅伯星先生与李飞在龙井(摄于2017年10月8日)

李飞的飞鸿轩从凤凰山搬到清河坊,傅伯星先生是第一个来访的客人(摄于2019年3月14日)

▼相关阅读▼

傅伯星经典力作《南宋风云连环画》重制出版

来源:微信号:有美人文  作者:傅伯星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