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牦牛存进“银行”促进富民增收,被联合国点赞!
因为牦牛,禾然尼巴村创造了一个历史
位于该村的“理塘县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项目
去年获得了联合国全球减贫优秀案例
这个让联合国为之点赞的项目
究竟有啥特别?
让我们跟着杭州日报记者史俊杰的脚步
一起了解下~
在1:600万的中国地图上,距离理塘县城20公里之外的禾然尼巴村是找不到的。即便把比例尺放大20倍,它也只是一个小点点。
“禾然”,藏语意为“部落”;“尼巴”,藏语意为“陈旧、古老”。这个“古老的部落”,全村不到300户,户数可能只有杭州一个大型小区的十分之一;这个普通的小村,也是雪域高原上典型的以畜牧为主的村落,全村牦牛存栏达2.1万头。算一算吧,户均牦牛数约为70头,家家户户实现“牦牛自由”,并不夸张。
创新“牦牛银行”模式
助力牧民、园区、消费者实现“三赢”
“牦牛全身都是宝”,理塘县更是一块不折不扣的“宝地”。
作为四川省草原畜牧业重点县,理塘县拥有草地资源552.3万亩,全县牦牛存栏23万余头。但由于养殖习惯、自然条件等因素,理塘牦牛产业发展存在着见效慢、出栏难、无法有效延伸产业链条等发展难题。
浙江·杭州钱塘对口援建牦牛园区项目。
2021年,杭州市钱塘区对口支援甘孜州理塘县,“塘塘合作”的春风就此吹到牦牛身边。“为破解牦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难题,我们入驻理塘后,经过实地调研,把牦牛全产业链的打造作为产业援川、牧民增收的一项重点工作,发挥对口支援优势,补齐短板。”钱塘区对口支援工作队队长、理塘县委常委、挂职副县长叶小明说。
30岁的村民昂翁降措,家里有130头牦牛,他从小就和牦牛待在一起。如今,他的儿子不用再做“放牛娃”,而是坐进了县城小学明亮的教室里。
这样的转变,得益于理塘县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推出的“牦牛银行”模式。为提升园区养殖条件,在钱塘区驻理塘县工作队的推动下,园区投入4200余万元浙江对口援建资金用于建设牛舍、牧草基地、精饲料库、检验检疫以及数据中心等设施,实现牦牛短期育肥、饲草生产、免疫接种等“六统一”养殖模式。
“以前牧民养牛,到了春冬两季牦牛容易‘掉膘’和死亡。我们的养殖条件好,牧民们乐意把牦牛放到这里寄养,我们每年给牧民每头牦牛500元分红。比如2022年,我们共为120户村民寄养432头牦牛,牧民年增收达21.6万元。”园区负责人周斌介绍。
憨态可掬的牦牛。
现代养殖手段的引进,让牧民们脱离了日复一日的体力劳作,吃得香、睡得甜的牦牛们更是摆脱了“掉秤烦恼”:
平均每天,每头牦牛增重1.2至1.5斤,经过6个月短期育肥,体重达到400斤后就可以出栏,比传统的养殖周期缩短了两年——
在钱塘区对口支援下,理塘县牦牛养殖从“靠天吃饭”为全流程现代养殖,多重、稳固的收益,带动了牧民生产积极性,又稳定了牧民持续增收,让当地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牦牛群悠闲自得。
在最近召开的禾然尼巴村2023年度村级合作社分红大会上,1600多位村民共计领到了分红资金39.12万元。“里面包括我们入股牦牛养殖合作社的股金分红、土地流转费还有别的分红,我家拿到了7000多元呢!”昂翁降措说。
做好“强链”文章
推动牦牛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
现代农业园仅仅是综合开发示范的一个折射,“塘塘合作”还积极通过整合人才和市场等发展要素,促进理塘牦牛产业形成全产业链。
去年3月,甘孜州牦牛精深加工塘塘研发中心正式落户理塘。研发中心自成立以来,多次与钱塘区对口支援工作队、销售公司就牦牛精深加工考察研究,并前往浙江海宁皮革行业协会等实地考察,积极对接国内牦牛皮相关设计、鞣制等单位、学者专家,寻求研发和技术支持。
据挂职理塘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的钱塘干部周丹介绍,研发中心基于牦牛皮材料特性和开发牦牛皮中高端产品的需求,已完成多款不同风格牦牛皮革研发,并引导性开发了公务包、皮偶、潮玩等24款牦牛皮具产品及11款牦牛角文创产品。
亚克甘孜牦牛文创产品体验店。
在“塘塘合作”的协调下,理塘县还成功引进四川福熙贸易有限公司,成立安向特资源开发公司,负责牦牛皮革销售。去年9月,亚克甘孜牦牛文创产品体验店在位于理塘县城的千户藏寨景区开始试营业。
“牦牛系列产品很有特色,试营业以来,已实现销售收入30余万元。”牦牛产品体验店负责人杨士建表示。受此鼓舞,该公司计划在318国道沿线打造牦牛屋,并利用中欧班列,把牦牛产品发展到欧盟市场。
如今,理塘县已开发出系列牦牛肉产品,各种牦牛乳制品,以及牦牛毛、牦牛绒加工出的各类日用品;同时,还开发出系列牦牛皮具产品和牦牛角文创产品。“接下来,我们要持续发挥‘浙甘’对口支援优势,继续做足牦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文章,让‘高原之舟’真正成为致富之宝,助推理塘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叶小明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