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贤:恭圣仁烈皇后宅的“前世今生”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4-01 11:08   

一、恭圣仁烈皇后宅的发现

2001年4月的一天,随着中大吴庄项目工程的推进,一座800年前的宋代园林重见天日。这就是恭圣仁烈皇后宅。

中大吴庄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云居山北麓的缓坡上,海拔约9米。东临四宜路,西接蔡官巷北段,南起蔡官巷南段,北至清波街。沿清波街西行约200米,就到了南宋临安城的西南京城门—清波门的旧址,沿蔡官巷过清波街走府前街,北行约120米即为南宋临安府的府治遗址。

遗址所在区域地图

当工作人员到达现场时,大量的瓷片已经随着挖掘机被挖掘出来。鉴于中大吴庄工地及其周边区域在南宋时期是临安城的主要官绅区,有必要对其涉及区块进行考古发掘,考古人员立即同施工单位有关负责人联系,要求他们停止施工,并对现场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经与浙江中大集团、杭州市土地储备中心协商,并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队于4月23日进驻吴庄工地,正式对吴庄工地相关区块进行考古发掘。

中大吴庄的征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先前的施工已经破坏了遗址原貌,地表经过平整,整个基建用地南半部因施工已发掘至山体,文化层破坏殆尽,堆积有碎水泥块、碎砖瓦等现代垃圾。翻动过的土壤中,散落有不同历史时期的遗物。考古人员只能对保存尚好的北半部进行发掘,同时采集地表遗物。

遗址全景(东北-西南)

5月上旬,有了重大发现,考古人员的心一下为之激动起来。在1号房址(即正房)的南半部发现了方砖平铺的地面、水成岩质的方形柱础石和夯土台基。在房址的中部和北部发现了两处长条砖侧砌的地面,即所谓“墁地”,北端则发现有假山石。

水池与1号台基之间的墁地

此外,还发现了一块白色岩石,呈长方形,制作十分规整,表面和两侧都经过打磨,南北向平铺,是水池内的压阑石。用这样规格的石块作为压阑石的建筑,显然不可能是普通百姓家,而是是一处等级较高的建筑,可能是官府衙署或达官贵人的宅邸。有些遗迹现象与2000年发掘的南宋临安府衙署遗址较为相似。

5月中下旬,四条探沟的发掘已全部结束,根据正房遗迹清理的情况,考古人员决定扩大其周围的发掘面积,集中精力清理这一块的建筑遗迹。

主要房址都集中在这座台基上

扩方后,考古人员很快发现白色水成岩条石的功用和南宋临安府治遗址出土的不一样,条石东侧好像是个池子,而西侧却用香糕砖竖铺成几何纹样的地面,这些条石高出砖铺地面有五六厘米,肯定不是房屋台基的压栏石。

6月份,杭城的天气进入了高温期,工地上的气温将近40摄氏度,每天考古人员都戴着草帽拿着手铲,一点一点地认真地沿着条石走向讨论着,清理着。遗址的面目越来越清楚了。条石原来是一个水池四壁上的压栏石,“香糕砖”砌的地面是一座庭院地面的一部分。水池四周的相关遗迹也逐渐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到了6月下旬,周围的遗迹全部清理完毕。这些遗迹组成了一个封闭式的院落。中间是庭院,庭院内有“香糕砖”铺砌的地面。水池有4个踏道通往周围台基,水池北侧残存几处假山脚,整座假山已经坍塌,叠砌假山的太湖石大部分倒入了水池中。四周用黄黏土夯筑的台子,是这座建筑的正房、后房,和东西两庑的台基,东庑和正房的外侧还有夹道。实际清理面积达1600余平方米。

7月初,遗址的面貌已完全显现出了原有的气势。在庭院东北角的假山脚上还保存有一段登假山用的岩蹬。后房台基和庭院之间的踏道保存较为完整,也是垂带踏道。

水池全景(东南-西北)

皇后宅是杭州乃至全国首次发现的保存完好的南宋皇家园林,形象地展示出南宋大型高级园林式住宅建筑的营造、用材和布局的情况,为研究中国古代南方园林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复原南宋临安城城市布局提供了新的参照点,对研究南宋历史、政治、城市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均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南宋恭圣仁烈杨皇后宅遗址被评定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包括皇后宅在内的杭州南宋临安城遗址及官窑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二、主要遗迹

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南北长42.7米,东西宽29.6米,面积1260余平方米。主要遗迹都建筑在一座夯土台基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长方形庭院,并各有伸向庭院的踏道。遗迹包括正房、后房、庭院、水池、东西两庑和夹道等。

1

正房

正房位于遗址南部,平面呈凸字形,东西长约28米、南北宽约12米。北部正中有伸向庭院的踏道。正房和踏道都建筑在台基上,台基四壁分为内外两层,以砖包砌。正房现存柱础石11块,柱础坑8个。根据柱础石和柱础坑的排列,可推测出正房的规格是进深三间,面阔七间,分别为当心间、东西次间、东西稍间和东西尽间。

从地面铺砖的保存情况和柱网结构分析,正房可能采取了减柱造,即在当心间与东、西次间之间省去了中间的4个柱子,在不损坏建筑稳定性的基础上,使中间厅堂的面积大为扩展,达到约125平方米。

正房的踏道,为石制垂带踏道,水成岩质,灰白色。仅存下阶石、最下一级的中阶石和东西平头土衬石最前端的两块石条,平头土衬石和下阶石两端共用石条。下阶石保存完好,由5块条石组成,磨制规整。  

元 佚名 悬圃春深图 上海博物馆藏

正房位于皇后宅的中轴线上,是整组建筑中最为复杂的一座,临近水池与假山,从其台基形制推测其建筑或与元代佚名《悬圃春深图》中的建筑类似。图中主体建筑是阁楼,釆用重檐歇山顶,其下有檐廊,楼底设有平座。正面的中间位置有出厦,而这正是门的所在位置。门上也采用重檐歇山顶。两侧出厦的屋顶则是单檐歇山。院门与主建筑的两侧以庑廊环绕。门前另设有对称的两座小方亭,亭顶为攒尖顶。

2

东西后房

后房位于庭院的东西两侧,呈东西对称分布,其规格和筑法与正房相同,也是七开间建筑,但规格小于正房,应当是比正房等级低的廊庑建筑。

东后房建在包砖的台基上,台基下置排水暗沟,与庭院内散水相连。仅存2个柱础石和6个柱础坑,平面均近方形,柱础石置于柱础坑,柱础石与砖面平,周边的铺地砖经过切削修整,结合紧密。以素面方砖墁地,按方砖十字缝的方式排列,与正房墁地相同,南北向直铺,东西向错缝,方砖规格较正房略小。西后房的规格与筑法与东后房基本相同。

踏道则由砖石混砌。后房台基和庭院之间的台阶保存较好,用长方形石条砌成,仍存四个台阶,条石打磨得十分规整。其建筑形式或与《悬圃春深图》所示主体建筑两侧的建筑相仿。

3

四号建筑

四号建筑位于庭院的北侧,上部已破坏殆尽,台基南侧也有伸向庭院的石踏道,未见柱础石、柱础坑,仅清理出一小片方砖墁地等。与正房南北相对,应当是比正房等级稍低的主体建筑。开间不明。其营造方式、墁地方法等都与正房相同。

踏道整体保存较好,是垂带踏道,用灰白色水成岩条石垒砌而成,尚存平头土衬、台阶、象眼和垂带等部分。其建筑方式,应为先在庭院夯土地面之上用条砖墁地,两侧砌石条,南侧直接埋置下阶石。庭院之上的部分,则在墁地上用夹杂砖石瓦砾的黄黏土夯筑,其上置阶石,然后两侧安砌象眼石,最后安砌垂带石。

4

方形水池

中庭是整个遗址的中心,南北长约27米,东西宽约17米,面积约400平方米。水池位于庭院中部。平面呈长方形,外缘东西长12米,南北宽7米。

池底部基础用黄黏土夯筑,十分平整。用素面方砖细墁,平整规矩,灰缝十分细小。铺地砖是南北向直铺,共有3皮,厚约0.15米。铺砌方式略有不同,靠近东、西侧池壁处为砖缝对齐,最上一皮为东西向错缝。最下一皮的铺地砖周边延伸到四周池壁之下,被池壁最内侧一排砖壁叠压。池壁也用砖石砌筑。池壁西、北面保存基本完整,南部破坏严重。下部用长方砖错缝平砌,上部铺设压阑石,石料均为水成岩质,灰白色,宽度和下部砖砌池壁的宽度一致。西侧池壁下部为满顺法砌筑,南北向平铺,上下错缝。

根据遗迹推断,水池的营造步骤大致是,先夯筑庭院地基,在庭院的夯土台基中挖出方形池,并在四周各砌筑两排池壁。在池底铺设一层地砖,在已砌好的池壁内侧,再砌筑两排池壁。而在已铺好的地砖上,则铺设二层地砖,并安置压阑石、突棱等。

水池底部

在水池底部,发现了大量的火烧痕迹,土色均呈浅红色,有大量的砖块瓦砾,应是倒塌建筑物的废弃物。池底出土了“绍定元宝”,证实了水池的使用年代在南宋晚期。而出土于水池底部的大多数遗物的废弃时间应早于水池内建筑废弃物堆积形成的年代,当为水池使用期间所遗。

5

假山

假山位于庭院最北侧,南面紧临水池的北池壁,占地面积100余平方米。发掘时已全部坍塌。所出假山石大小不等,大者重达千余斤,小者仅有几十斤重,形态各异。石料均为灰白色水成岩质石块,石块上多自然孔窍,应是太湖石。

庭院西北角假山

因出土假山石的数量较大,并在庭院东北角的假山脚上清理出了砖砌登山踏道遗迹,在庭院北侧的中部和西北侧清理出了山洞遗迹,故知庭院地面和水池内出土的假山石不是作为置石之用,而是用来垒砌假山的。

水池、假山初步清理后的情景

庭院地面上现存四处假山脚,分别位于庭院的东北、西北角和庭院北部正中。其叠砌方式是先在庭院的地面上垒出山脚,以假山脚为基础,逐层叠砌,混用土、石、砖等材料,是一种土石混合的假山。

假山遗迹内尚存两处假山山洞遗迹。一处位于庭院北部正中,通道方向呈东南一西北向,用条砖竖砌,或宽或窄,宽处有4排砖,窄处仅有2排砖,营造出“曲径通幽处”的境界。通道两侧用同样的条砖侧砌,并包边。通道内以砖墁地,形成柳叶人字形花纹,雅致而清幽。

另一处位于庭院西北角,通道呈东北一西南向,现存的长度约3米。路面以条砖竖砌,但无侧砌包边。路面砌砖紧靠通道两侧的山脚。通道墁地花纹亦呈柳叶人字形,并与庭院内的散水连成一体。端头的竖砌砖宽度约2.1米,由7排砖铺砌,或与散水方向垂直、或与散水方向平行。

假山和假山的登山踏道

假山内还存有一处登山踏道,位于假山东北角。以假山的叠石为基础,先用黄黏土铺平叠石的表面,再在平整的黄黏土上铺砖。现存三阶台阶,宽约0.15米,采用与踏道相同规格的砖。根据遗迹推测,假山内部原有一段条砖铺筑的道路,可以穿过山洞,到达庭院,也可从踏道登上假山远眺。

6

墁地

墁地,俗称“铺地”,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地面的做法与形式,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渗入地面,隔绝地面潮湿,便于人的通行。皇后宅的墁地,按区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庭院地面采用条砖墁地,以散水作分隔,呈现出多种花纹组合,构思严谨巧妙;庭院内散水砌筑规整,并砌有向外排水的暗沟,设施完善、合理,充分考虑了排水需要。在南宋临安府衙署、南宋御街、南宋太庙等遗址及南宋皇城内的一些遗址中,多见这种规格砖的使用。

1号台基上的墁地

整个庭院墁地的做法都为细墁地面,砖的排列形式虽以柳叶人字纹为主,展现出了变化多样的组合。如水池南壁旁边的区域,墁地砖按东—西和南—北方向排列,垂直交叉成柳叶人字纹。多个柳叶人字纹相互组合,构成大大小小的正方形图案,正方形图案之间再相互交叉、套合,从而形成整个墁地纹样。

墁地图案最为复杂的是假山的周边区域。以庭院南北中心线为界,可分为两个不同的区域。中心线东侧的墁地花纹比较单一,墁地砖按正东西和正南北方向有规律地竖砌排列,形成东南一西北向的柳叶人字纹。西侧则相对复杂。而假山基础和房屋之间区域,墁地砖的排列方式有三种,其中两种是按柳叶人字纹排列,一种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一种呈东南一西北走向,在中间拼接成更大的人字纹;另外一种排列方式则由柳叶人字纹组合成正方形。上述三种纹样在该区域相互交叉使用,在有限的范围内,呈现出多种变化。

庭院墁地(南侧散水与水池之间)

遗址出土了大量遗物,包括建筑构件、瓷器和铜钱等。建筑构件主要有板瓦、筒瓦、鸱吻、脊兽残件和望柱柱头等。瓦当花纹有芙蓉花、菊花、鸡冠花、宝相花等。瓷器大多出自水池底部,有盏、碗、瓶、炉、器盖、洗、盆、罐、薰炉等,窑口包括南宋官窑、龙泉窑、定窑、高丽青瓷、汝窑等,应是建筑使用者所遗。其中,宋代地层的瓷器规格最高。按釉色可分为青瓷、白瓷和青白瓷等。包括南宋官窑、汝窑、龙泉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窑口。

遗址出土南宋官窑瓷片

皇后宅出土的瓷器,尤其是南宋官窑、汝窑和高丽青瓷, 应都为宫廷、皇室成员或高级贵族所专用;高丽青瓷作为舶来品,显然也非一般官员所能拥有使用的。如南宋官窑瓷器:因其宫廷属性,传世品和考古发掘出土器物中均鲜见其身影,除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两处窑场遗址中有大量出土外,也大多集中在南宋皇城遗址附近,其他区域鲜见。本遗址出土南宋官窑瓷片除1片瓶肩部残片出土于第3层外,其余近百残片均出土于水池底部。这或许反映出南宋官窑瓷器在南宋时期的使用有等级制度要求。

三、杨皇后其人

杨皇后(1162-1233)为南宋宁宗皇后。庆元元年(1195)三月,封平乐郡夫人。三年四月,进封婕好。五年,进婉仪。六年,进贵妃。嘉泰二年(1202)册立为后。理宗赵昀即皇帝位后,尊杨皇后为皇太后,一同听政。宝庆二年(1226)十一月加尊号为“寿明皇太后”,绍定元年(1228)正月又尊为“寿明慈睿皇太后”。绍定四年正月皇太后七十岁大寿,理宗皇帝亲自率领百官到慈明殿叩拜,并加尊号为“寿明仁福慈睿皇太后”。同年十二月,皇太后身体不适,皇帝下诏,向天地、宗庙、社稷和宫观祈祷,并赦天下。

杨皇后坐像

绍定五年十二月,逝世于慈明殿,享寿七十一岁。谥“恭圣仁烈”。宋理宗亲自到慈明殿行奠酹礼。宫中行三年丧。并与宋宁宗合葬于永茂陵。

杨皇后善翰墨,法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曾作诗云:“家传笔法学光尧,圣草真行说两朝。天纵自然成一体,漫夸虎步与龙跳。”甚至常为宋宁宗代笔,自称“杨妹子”,常用坤卦及“杨姓翰墨”等印。清代人赞其书法是“便娟小楷媚多姿”、“柔婉而有韵”。流传至今的杨皇后墨迹有《水图》十二幅、马麟《层叠冰绡图》题诗、马远《华灯侍宴图》题诗、马远《倚云仙杏》题句、《无款宋人桃花》题句、《书长春花诗》题诗等。

马远(传) 华灯侍宴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中,《华灯侍宴图》最具代表,传为马远所绘,现存两轴,一幅有“臣马远”款,另一幅无款,皆有杨皇后题诗:“朝回中使传宣命,父子同班侍宴荣,酒捧倪觞祈景福,乐闻汉殿动驩声,宝瓶梅蕊千枝绽,玉栅华灯万盏明,人道催诗须待雨,片云阁雨果诗成。”画中,远山眉黛,松枝逶迤,前庭梅树十余棵,数名宫女执灯起舞于梅林中,舞姿曼妙。殿宇华厦,灯火明亮,有几位大约是官员的人物,背向微躬,恭谨陪侍酒宴。内堂则幽深不可窥测,与诗中“玉栅华灯万盏明”相合,也与《梦梁录》中“悬挂玉栅,异巧华灯,珠帘低下,笙歌并作”相契合。有学者指出,画中描绘的是宋宁宗赐宴的场景,是为迎接签订“嘉定和议”的丞相史弥远回都而举办的,杨次山父子侍宴,宁宗召唤马远和他同在画院就事的儿子马麟,一同到场陪侍;马远则用绘画记录了这一时刻。

杨皇后擅写宫词,以宫廷生活为题材,以自身视角描写自己周围的人、事、物,发自为诗,喜怒哀戚之情,皆为心声,不乏真实性、艺术性和抒情性。后人辑入《二家宫词》。如“瑞日曈昽散晓红,乾元万国巩丁东。紫宸比使班才退,百辟同趋德寿宫”、“元宵时雨赏宫梅,恭请光尧寿圣来。醉里君王扶上辇,銮舆半仗点灯回”、“天申圣节礼非常,躬率群臣上寿觞。天子捧盘仍再拜,侍中宣达近龙床”等诗句意在咏南宋时事。“光尧寿圣”是孝宗即位后为高宗所上的尊号。“天申圣节”亦是指高宗的诞辰节。高宗内禅、孝宗奉亲之事颇为南宋时人所称颂。可以看出,此三句均是从孝宗的角度来描述孝养高宗的事件。

吟咏宫中四时景物及宫妃们赏心乐事,也是杨皇后宫词的重要题材,如“柳枝挟雨握新绿,桃蕊含风破小红。天上春光偏得早,磋峨宫殿五云中”、“柳枝挟雨,桃蕊含风,宫中春景一派盎然。”造词精致,用词贴切,景物描写富有情趣。写初春宫中景物。落絮纷纷,树影初圆,紫燕缨嗽,琴声悦耳。写景清新自然,行文流畅自如,见出作者娴熟工致的写作技巧。在叙四时景物,春从春游之时,宫词也描写了宫人们伤春、惜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孤寂之情。“溶溶太液碧波翻,云外楼台日月闲”、“一帘小雨怯春寒,禁御深沉白昼闲”则展现了宫廷生活的闲适。

杨皇后的宫词,是宋代宫词的重要代表作,将帝王妃殡的日常起居、政事礼俗及宫苑景物,鲜活地展现于人们眼前,诗艺的拓展,字句的锤炼,意象的丰颖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也具备了叙事、补史的功能,对后世尤其是明代宫词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杜正贤

● 1961年生,浙江东阳人。

●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浙江省首批省特级专家,现为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负责人。20多年来共参与60多次考古发掘,出土几千件文物,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著作《南宋都城临安研究——以考古为中心》、《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等。

来源:浙江省文史研究馆  作者: 杜正贤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