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路199号,这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3-28 10:39   

▲文三路199号创业大厦

文三路199号,创业大厦,多数路过此地的行人,并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

在众多高楼林立的文三路,“199号”甚至显得“陈旧”,但往前追溯34年,这个创新的经济地标,自挂牌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起,一直如影随形,辅助着杭州经济的澎湃发展。

从最初的10平方千米,几经行政变革,到最终“联姻”滨江合二为一成为高新区(滨江)——34年间,杭州高新区策源地江北园区,不失为一个巨大的城市孵化器,构建着杭州另外一个硅谷天堂。

1990年,诸多大事发生。

北京亚运会,中国首次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全球首个网页浏览器和网页服务器出现,让未来“地球村”成为可能;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落地,一个全新的资本市场开始构建。

这些蝴蝶扇动的翅膀,与彼时的杭州,并无太多直接关联。但浙江,也开始自己的谋划——同年3月21日,浙江省政府批准成立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月3日,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成立。

▲1990年5月5日《杭州日报》头版报道

这个新诞生的高新区,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状态,规划区域也只是限定在“一区两点”,即“一区”为东起莫干山路,西至教工五路,南起天目山路,北至余杭塘河,“两点”为浙江大学和浙江农业大学,园区面积为10.6平方千米。

但这个高新区,已经在当时代表着浙江最先进的科技生产力——有着以浙江大学半导体厂为龙头的22家企业,开发项目72个,其中反渗透水处理装置、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等技术及产品,被列入“七五”计划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次年3月6日,杭州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随后的3月22日——一个西湖边同样春色满园的日子,杭州市政府在群英招待所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确定按照“立足现有基础起步,逐步滚动发展”目标,利用园区内智力密集、人才荟萃和工业基础良好等有利条件,吸引高新技术项目、资金和人才进区发展。

▲1991年3月22日,市政府在杭州群英招待所召开杭州高新区新闻发布会

中控创始人褚健,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吸引到高新区的。1993年,他创建了中控科技的前身——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公司,带领研究中心的师生一头钻进实验室,潜心研究国际最前沿的科技——集散控制系统(DCS)的研发。那年年底,中控的第一套DCS在衢化锦纶厂顺利投入使用——也正是借着衢化锦纶厂的项目,中控的第一款产品DCS JX-100正式通过鉴定,打破了“中国人做不出DCS”的魔咒。

这种由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工业企业集团主导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区拓荒之初就成为主流,甚至在最初认定的168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占到了六成——至1995年,浙江大学在高新区兴办的企业,已经有40余家,这也为日后创业界中遥遥领先的“浙大系”,奠定了最初的成果转化基础。

当然,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给高新区带来巨大变化。1991年,高新区46家企业贡献工业总产值7619万元,而时隔四年后的199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82亿元,增长率317.62%。

▲西斗门科技工业园,依然是杭州高新区江北孵化的重要平台

而在此期间,杭州市委市政府上下求索,先后召开新闻发布会、赴京参展和组织专题招商活动,吸引在杭高校和省部级研究单位项目入区,在高新区还是“西湖时代”时,给予了最春天的开局和注解。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这可能首批南渡之江园区企业最直观的感受——东方通信就是在那时布局其中,26万平方米的园区,不远处就是钱江一桥。

▲东方通信科技园

1996年,杭州高新区开始实施跨江发展,在浦沿镇设立了之江园区,官方对此的解释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杭州高新区开始从“西湖时代”进入到“钱江时代”,并将随后的5年,定义为高新区“跨江发展,二次创业”的新阶段。

初来乍到的东方通信,在第二年就给了杭州高新区很大的惊喜 ,其先后以“东方通信B股”“A股”先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高新区首家独家发起、分别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和境内社会公众股的企业——这距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落地的1990年,仅仅才过去7年。

在“二次创业”阶段,高新区先人一步,有科技成果转化加持的高新企业,开始走向资本市场,包括浙江浙大海纳科技(原浙大辰光科技)、尚处江北区块的西湖电子、UT斯达康先后在海内外上市,成为经济繁花中的新开一枝。

数据显示,至2000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营收收入由1996年的58.99亿元升至177.79亿元,年均增长31.76%,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收入占全区的66.6%,成为第一大产业。

“跨江发展”给杭州高新区带来空间上的巨大变化, 如今海创基地的巨型建筑,早年也是UT斯达康的发迹地标。

在“二次创业”阶段,杭州高新区再次完成产业上的突破,形成了以东方通信、浙江华为、UT斯达康等国内著名IT企业为核心的现代通信企业集群,以恒生电子、信雅达系统、创业软件为代表的软件企业群体,在当时的841家高新企业中,超亿元企业已达19家——更为可贵的是,这些企业的创新和科技基因,影响至今。

▲2007年的杭州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大楼

而在高新区抵达钱塘江南岸开始飞奔时,另外一个时代的机遇来了——1996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以西兴、长河、浦沿三镇地域,设立杭州滨江区。

这可能是杭州行政规划史上一次大胆而又创新的尝试。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滨江区管理体制调整大会

2002年,杭州市调整杭州高新区与滨江区管理体制,既按照高新区技术产业开发区模式运转,又行使地方职能,改区名为“杭州高新区(滨江)”——这个“不一般”名字,正源于此。

▲吴一鹏

时任杭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吴一鹏,在《高新区创业历程的难忘回忆》一文中写道:“在1997年滨江区政府成立的时候,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但是经过了滨江区5年的发展,到了2002年,应该说时机成熟了,因为高新区缺乏的是强有力的行政能力,高新区管委会是市政府的一个派出机构,拥有的是经济管理职能。正好我们双方是优势互补,结合在一起的话就能发展得更快、更好。所以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两区管理体制调整也是一个创新,是开发区体制调整的一个创新。”

这种体制创新,直到现在仍是杭州唯一,且给杭州高新区策源地的江北园区,重新定义了发展职能,即“江北孵化、江南产业化”。

2009年9月9日,6000多名阿里员工进行102棒接力,以最具仪式感的方式,从江北迁到江南,入驻滨江总部。

▲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发源地湖畔花园举行正式的搬迁仪式——“阿牛过江”

为协助阿里巴巴顺利搬迁,杭州开辟了9条公交专线,滨江区几十个部门轮番上阵服务,并为阿里员工提供了单身公寓。

而在1999年,电子商务产业在国内方才兴起,尚处江北园区湖畔花园的阿里巴巴,维护着一个日均访问量30万人次的商业网站,甚至汇款购物都要通过邮局——但他们获得高盛集团、汇亚资金等风投机构500万美元的投资——这距全球首个网页浏览器和网页服务器出现,也才过去10年。

历史从来都是有据可循,何况才过去数十年。而后的阿里巴巴,从滨江布局大城西,裂变出阿里云、蚂蚁金服、菜鸟等千亿级业务,在杭州的经济版图上,散枝开叶。

▲杭州立方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杭州高新区与滨江区这场“联姻”, 日子从来都是携手共进且甜蜜的。包括南渡的海康威视、华数传媒、银江股份……以及筑巢引凤而来的网易、吉利、安恒等等,皆为行业翘楚。在去年的11月2日,杭州立方控股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杭州高新区(滨江)72平方公里区域面积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72家,真正实现了“每平方公里一家上市公司”。

来源:滨江发布  作者:袁志丽 张晨(江北服务发展办公室)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