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磁科学谷是个什么谷?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3-12 11:46   

区域向高攀新,离不开科技创新。随着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紧抓国家科技布局战略机遇,已经成为各地谋划高质量发展的重头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

放眼全国,北京、上海、深圳、合肥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经落点,下一个中心能否落子杭州?2023年10月16日,杭州高新区(滨江)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发布《杭州江南科学城概念性规划》,并提出要以建设杭州江南科学城支撑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科创“特种兵”的高新区(滨江),将科技创新的篇章写在了后亚运时代的首要之位,未来将如何以国际零磁科学谷为新起点,开启迈向科创新高地的进阶之路?

01

拉开“新”骨架 

科学规划撬动“产研城”大格局

江南科学城规划总面积约37平方公里,其中科学城核心区约5平方公里,核心区的“C位”——国际零磁科学谷约2平方公里。根据概念性规划,江南科学城确立了“两轴三片连两翼、山水智链串多点”,形成“三片筑核,两翼拓展”的规划结构。“两轴”为彩虹快速路和时代大道两大空间主轴;“三片”为零磁科学谷、智慧新天地和生态创意城;“两翼”为智造供给小镇和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的视觉智能园区;同时依托福源河、小砾山输水河廊道打造“山水智链”,链接蓝绿公共空间与多元创新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落地”的空间模式,江南科学城将着力打造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区、科教融合示范区、山水品质公园城、智慧城市新地标。未来,这座钱江南岸崛起的“创新之城”,将形成“产研城”相融的新格局。

目前,江南科学城创新资源富集,以极弱磁大科学装置为代表,附近布局了量子实验楼、白马湖实验室、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科研机构,形成创新生态体系的核心载体。未来,还将发挥区域集聚效应,打通“科学—技术—产业”全链。

▲江南科学城区位图

其中,零磁科学谷以极弱磁大设施为核心,构建“1+2+6+N”的创新平台体系,将为零磁研究提供从“0到1”的原始科学发现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实现从“1到10”的技术创新,未来将重点发展零磁医学、智慧医疗、量子信息和人工智能四大产业。智造供给小镇和视觉智能园区作为成果转化与智造服务区,承接产业转化,打造未来产业社区,促进科学成果的商业化应用,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为科研成果的应用提供了便捷通道。

零磁科学谷效果图(杭州高新区(滨江)江南科学城指挥部供图)

如今,向“新”迈进的脚步正在加快。零磁技术转移转化成果之一心磁图仪已获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未来,零磁科学谷将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无限潜力。蓝图已经徐徐展开,高新区(滨江)也以“2359”规划标注了明确的时间表,即零磁科学谷将在2年内拉开框架、3年基本成形、5年初现规模、9年总体建成,并确保周边项目在大设施主体搭建完成前全部完工。

02

打下“第一桩” 

大科学装置开辟零磁科学谷

依托《杭州江南科学城概念性规划》,零磁科学谷如何从“纸面”走向“地面”?“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撬动这座创新之城的“支点”。未来,在高新区(滨江)将有一个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零磁”空间,为航空航天、深空探测、生命健康等领域提供极弱磁环境和极端检测手段,进行前沿科学研究,保持技术领先。

2023年10月30日,在《杭州江南科学城概念性规划》公布的短短半个月后,高新区(滨江)就在零磁科学谷打下了“第一桩”,杭州极弱磁大设施首个交叉研究平台基建项目开工。项目工期约3年,将建成芯片化量子传感器工艺技术研究平台,重点攻克芯片化量子传感器在设计、封装、集成、测试中涉及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为大设施项目的多种零磁科学装备提供传感器关键工艺技术保障,推动我国未来量子传感技术发展。

未雨绸缪,方显远见。为了尽早打下“第一桩”,早在2020年10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与杭州高新区(滨江)就“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项目进行签约。在“国之重器”的助推下,创新之城与高校“强强联手”,动作频出。2020年12月,杭州极弱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成立;2023年5月,“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正式落地杭州高新区(滨江)。向“新”进阶突破,除了建设“巨无霸”大设施外,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还将带领团队建设五个交叉研究平台,加快基础科学向技术创新与应用转化。

目前,国际零磁科学谷·杭州江南科学城已规划建设项目26个,总投资约230亿元。瞄准“创新核心”,大科学装置的落点提升了区域原始创新力,不断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升级。

03

构建“蓄水池” 

“极弱磁”变为人才招引“强磁场”

从零开始,参与建设“国之重器”,“三十而立”的巩笛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2022年6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巩笛从厦门来到杭州,成为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的年轻一员。不到一年时间,巩笛就从一名研究院“萌新”成长为量子科学装置与仪器工程技术中心工艺及器部件所所长,参与装置工程化的建设。“能够参与重大设施建设,让我很有荣誉感,研究院给我的成长空间也很大。”一年来,极具年轻朝气的杭州,也让他的脚步越来越笃定,“只要奋斗就会有收获!”

以极弱磁大科学装置为代表的高能级科研机构集聚,不但成为科研成果和新技术的孵化器,不断推动着创新的涌现,也吸引了国内外各类人才的涌入,成为高端科研机构和人才的“强磁场”,进一步促进了人才的集聚。

▲极弱磁大设施及交叉研究平台效果图

从“盆景”变“风景”,高能级创新平台成为了集聚高精尖人才的“黄金台”,也促使平台优势加速转化成为人才优势。“研究院自2022年开始实质性运作后,越来越多像巩笛一样的人才加入到了团队中。”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人事部部长陈琪列出一组数据:2023年初,研究院共有162人,到10月底,研究院专职人员已增至371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占总人数80%以上。“随着大设施建成和交叉平台相关工作的开展,未来,研究院将要集结一支千人规模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引才更要留才,一座城不仅要有科学创新的高度,也要有人文生活的温度。零磁科学谷绘制了“全球人才地图”,推进定向对接人才,打出王牌“人才双聘制”,旨在进一步提升滨江高能级平台聚才效能,加强科技产业人才一体化联动。此外,零磁科学谷还将打造国际人才先锋服务平台,引入高端会议酒店、消费休闲等业态,提升高端人才服务能力。2023年上半年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高能级平台集聚人才总数达700余人,充分发挥了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引擎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回望过去,二者“相乘”在高新区(滨江)释放了“幂数效应”。近年来,高新区(滨江)全区R&D占GDP比例始终保持10%左右,连续三次获浙江省“科技创新鼎”,科技创新已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创新为墨,零磁科学谷已用实干描绘蓝图。

供稿单位:零磁谷·科学城规划建设指挥部

本文刊登于《杭州》杂志2024年第2期

来源:杭州杂志  作者:零磁谷·科学城规划建设指挥部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