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这个小村里藏着“诗词文化植物园”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11-17 12:07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古诗词中,各种花卉为历代诗人所钟情。在西湖区双浦镇下杨村里,有着这么一个花艺工作室,几乎集齐了诸多古诗词中最美的花,这一切都得从这个正在花丛中忙碌的男人说起……

“花有自己的表情,不同的姿态,诠释的情绪全然不同。”留着干练平头、皮肤有些黝黑的黄红伟站在花圃中,正以手边的芦苇为花材,一边示范,一边为学生讲解中国传统插花技艺,“《花月令》中提到,芦传,冬菜莳。立冬时节以芦苇入花,最合时宜。”

聊起花卉相关古诗词,在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工作的黄红伟便滔滔不绝、信手拈来。插花是他坚持了十余年的爱好,由于经常在《中国花卉报》上刊发科普文章,黄红伟在圈内已小有名气,现已跻身浙江省花卉协会宋韵插花研究员之列。

满园诗意扑面来

黄红伟一周在花艺工作室上四天课,因材施教、主题各不相同。兰州人李女士慕名而来,已在杭州小住一月有余,只为上黄红伟的中国传统插花课。“之后有出国定居的打算,想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插花的魅力。”李女士说,如何依据时节选材、又如何传递心境情感,里头大有学问。

花艺工作室名为群芳圃,占地12亩,内有花卉200余种,芭蕉、竹子、梅花、丁香、栀子花、芙蓉等常在古诗词中亮相的花卉,几乎都能在这一方天地里找到。“上课、创作,花材基本现取现插,能最大程度留住花朵最美的样子。”黄红伟带着读城君逛群芳圃,一阵诗意迎面扑来。一棵桃树前的牌子上写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池边梅花的牌子上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竹梅交汇处写着“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宛如一个诗词文化植物园。

闲暇时,黄红伟经常带着学生逛花圃,中式插花讲求意境,光读诗不够,要多走多看,花卉每一阶段的美才能了然于心。把传统古诗词与插花相融合,能有这样的创新源于黄红伟的另一重身份——西湖诗社的社员。“在国内外找了不少老师学习插花技艺,打基础用了5年。”黄红伟告诉读城君,随着技艺日渐成熟,对花道的理解也逐渐深刻,“我尝试将两个爱好融合在一起,做出新的风格。”

甘做花农的花艺师

一有时间,黄红伟便翻阅书籍,将古代诗词、文献中关于花卉的描述摘抄下来,对应四时变化反复研究、尝试创作。“遇到一个最大问题,可用的中式插花花材太少了。”黄红伟举例,找到芙蓉不难,但采摘后当下就需要做预处理,次日方可使用,而且工序麻烦,“除非自己有花圃,否则创作素材将极大受限。”

黄红伟当时的工作室在转塘,要找一个地方,面积大、租金低,距离还不能太远。宋代诗人杨万里一首《杨村园户栽芙蓉为堑一路凡数万枝》让他把目光投向了乡村,他走到下杨村时,“都是杨村也有缘,此地景色宜人,也有人文底蕴,就租了12亩地准备大干一场”。

会插花并不见得会种花,亲自下地开垦花圃并非易事,从栽植到日前对外开放,黄红伟差不多用了4年,学费没少交。“从山东买了百棵单瓣山茶花,种下了满心期待。”他说,结果死了90多棵,因为地下水太丰盈;竹子想种得密一些,结果生了蚧壳虫,忍痛砍了一大片,“这几年一有空就来照看花卉,梅花、芭蕉种下去起码3年才有起色,都快成花农了。”

新乡人的新愿景

园艺经验的积累,让黄红伟养成了一个节俭的习惯,从不浪费一点花材,爱惜来之不易的成果。眼下群芳圃花卉繁茂,以诗词文化为主题规划了二十四节气植物认知区、曲水流觞区、香草园区、插花疗愈体验区等多块功能区。除开展插花体验课外,黄红伟还组织国风读书会、诗词民乐鉴赏、花草赏识、宋韵插花等活动,为丰富乡村美学文化、乡村文旅融合贡献一份力量。

作为一名双浦新乡人,黄红伟希望安家落户,为下杨村做点实事。今年夏天,靠着省花卉协会资源,他穿针引线,在浙工大图书馆、西湖区图书馆和下杨村的共建下,把村里的图书馆升级成了“西湖区图书馆插花艺术主题分馆”,不久后又落地了“浙江省花卉协会宋韵插花研究基地”,越来越多的花艺爱好者慕名而来。

一馆一基地先后挂牌落地,黄红伟有了更大的愿景,“把乡村花艺爱好者免费培养成花艺研学老师,让插花艺术成为下杨村‘一村一品’文旅招牌。”眼下,黄红伟为村民开设的花艺讲师免费培训课已进行到第三期,每期20个名额全靠拼手速。“让花艺成为下杨特色,我们在全村周边已经种下300多棵芙蓉花,明年将继续增加。”下杨村党总支书记余华琴说,等体量大了我们还能办杨村芙蓉花节。

来源:杭州日报(读城杭州)  作者:文字:项捷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