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开展了第二次全球两栖类评估(GAA2),数据显示,两栖动物所面临的威胁并没有得到改善——近41%的物种正面临灭绝危机,它们仍然是受威胁程度最高的脊椎动物。中国瘰螈作为一个水陆两栖的物种,对水体、岸边的环境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是生态环境的优秀指示物种,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021年至2023年,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在阿拉善SEE江南项目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在杭州城区开展了为期两年的中国瘰螈分布及受威胁状况调查,并发布了《杭州城区中国瘰螈分布调查及受威胁状况评估项目总结》。经过两年多的调查,原乡生态发现杭州城区有记录的中国瘰螈分布点仅4个,分别在东明山、上天竺、转塘和灵山。中国瘰螈在杭州城区面临的生存威胁主要有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人为抓捕(如垂钓者误捕等)。杭州城区的中国瘰螈数量原本就较少,总体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瘰(luǒ)螈
摄影/周佳俊
中国瘰螈(Chinese Warty Newt),学名Paramesotriton chinensis,属于有尾目Urodela蝾螈科Salamandridae瘰螈属Paramesotriton的一种两栖脊椎动物。其同时也是中国特有物种,模式种产地为浙江宁波。其头部扁平,躯干圆柱状,尾基较粗向后侧扁,末端钝圆。头体背面布满大小瘰疣,头侧有腺质棱脊,枕部有”V”形棱脊与体背正中脊棱相连,疣大而密排成纵行。前足有4趾,后足有5趾,无蹼。全身褐黑色或黄褐色,其色斑有变异,有的个体背部脊棱和体侧疣粒棕红色,有的体侧和四肢上有黄色圆斑;体腹面橘黄色斑的深浅和形状不一。
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为杭州城区,根据以往资料和栖息地的预判,我们选取了生境较好的、可能有中国瘰螈栖息的区域,分为红色重点调查区域和橙色一般调查区域。红色重点调查区域主要分布在余杭区和西湖区,在杭州城区的西北部和西南部,为连片丘陵地带。橙色一般调查区域则主要为余杭区、临平区、拱墅区、上城区、滨江区等地的丘陵散布区。
杭州城区的中国瘰螈调查范围
调查工作照(主要通过走访法、样线法和现场捕获法进行实地调查)
调查结果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经过两年多的调查,我们发现杭州城区有记录的中国瘰螈分布点仅4个,分别在东明山、上天竺、转塘和灵山。
中国瘰螈分布点
2017年6月9日拍摄到的中国瘰螈
2023年年初观察到的中国瘰螈
我们对中国瘰螈粪便内容物进行鉴定分析,发现生活在西湖区灵山水潭里的中国瘰螈,冬季的主要食物为黑螺类(Melaniidae)。
中国瘰螈粪便中清洗出的螺科
中国瘰螈在杭州城区面临的生存威胁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人为抓捕(如垂钓者误捕等)。杭州城区的中国瘰螈数量原本就较少,总体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我们看到许多景区对溪流进行了基质改造,一些对基底做了硬化处理,导致溪流不再适合中国瘰螈生存。2022年夏季,面临极端干旱天气,许多原本条件尚可的两栖类栖息地都水源枯竭。例如良渚大雄山、东明山的两个东方蝾螈的历史栖息地,在我们调查中发现均已完全干涸。因此,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对中国瘰螈等两栖类动物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甚至有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
保护建议
1.进一步加强城市两栖类保护科普宣传
除中国瘰螈之外,其他的城市两栖类动物,例如东方蝾螈、蛙类等等,均依赖于城市小水源周边的清洁友好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需要公众的关注和爱护。原乡未来计划在杭州城区继续开展城市两栖类保护科普宣传工作,向更多的市民讲述面临困境的城市两栖类,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2.保护中国瘰螈的栖息地
中国瘰螈的保护主要以保护栖息地为主,目前的调查结果只是零散的发现了中国瘰螈的个体,并没有找到稳定的中国瘰螈栖息、觅食、繁殖的溪流场所。根据调查结果评估,在杭州城区找到密集的中国瘰螈生活繁殖场的概率并不高。我们希望未来在富阳、建德、桐庐、淳安等地能找到这样的繁殖场。如发现中国瘰螈栖息地,可在专业评估的基础上实施一定的保护措施,如恢复适宜其栖息的水生态环境、减少人为干扰等。
3.适当增殖放流
中国瘰螈因自身移动性差导致扩散困难,如单一栖息地质量恶化,整个种群都将面临灭顶之灾。我们调查区域中中国瘰螈的种群恢复已经非常困难。未来如发现条件优越的中国瘰螈栖息地,且种群密度较高的,可以就近寻找附近数公里内环境适宜的溪流,将部分个体转移进行增殖放流,或有利于中国瘰螈总体数量的健康增长。
本项目由阿拉善SEE江南项目中心资助,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执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