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街头,又到了糖炒栗子处处飘香的时候。买上一袋刚出锅的糖炒栗子,边走边剥,金黄色的栗仁粉糯香甜,咀嚼下肚,满足感爆棚!
其实,糖炒栗子的吃法在宋代已经盛行。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记载:“故都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说的是,北宋在开封有一个以炒栗闻名的李和,大家都爱吃他炒的栗子。有人千方百计想模仿他,但都没他炒得好吃。金人入侵后,李和带着栗子摊流落到了燕山。南宋高宗绍兴年间,陈福公和钱上阁向北出使金朝时,李和的儿子特地骑马追上使臣,送来二十裹炒栗子,表明身份后挥泪而去。真是应了那句“位卑未敢忘忧国”!
李和做炒栗在选料、火候、加工技术方面应该有一套独特的方法,我们现在糖炒栗子的做法,可能就是从他那里流传下来的。在宋代,炒栗子可以说是一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喜爱的大众美食。苏轼就写过不少和吃栗子有关的诗词,《东坡八首其二》中有“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下隰种粳稌,东原莳枣栗”,可以看出,他被贬黄州于东坡开荒时,不但种粮自给自足,还种植了枣树和栗树。
北宋 赵佶《栗蓬秋绽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相传,苏东坡与好友佛印和尚还有一段吃栗子的故事:一次,苏东坡亲自炒好板栗来招待佛印,那炒过的板栗露出了黄酥酥的栗仁,惹得佛印想一尝为快。苏东坡却提出两人对对子,赢家才能吃板栗,随后便脱口吟出上联:“栗破凤凰(缝黄)现。”佛印脑袋也转得很快,不慌不忙说出了下联:“藕断鹭鸶(露丝)长。”以莲藕对板栗,藕丝对栗仁,鹭鸶对凤凰,真是再贴切不过。
苏东坡心里暗暗叫好,但嘴上不肯服输,说:“大和尚,我问你个问题,你要是能回答,我甘愿服输。”
佛印问:“什么问题?”
“‘鸟宿池边树’的下一句是什么?”
佛印随口答:“僧敲月下门。”
“那么,‘时闻啄木鸟’的下一句呢?”
佛印有点不耐烦了:“当然是‘疑是叩门僧’。”
苏东坡颇为得意:“你说‘僧’是与什么相对呢?”
佛印心想,好你个苏东坡,竟然暗骂我是“鸟”。计上心头,佛印不由微微一笑:“古人以‘僧’与‘鸟’相对,就像现在我大和尚对着你苏东坡一样。”
话音一落,两人相视一笑,苏东坡认输道:“好好好,今天该你吃板栗。”
古时,栗子与桃、李、杏、枣并称“五果”,是一种高热量、低脂肪、高蛋白、不含胆固醇的健康食品,有益气健脾、补肾强筋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栗,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苏轼的弟弟苏辙曾写《服栗》诗称颂栗子的食疗功效:“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苏辙在诗中介绍山翁服栗秘方是饭前空腹嚼食3至5颗栗子,最好一口嚼半粒,嚼碎后让板栗与唾液充分融合,形成白玉浆,再徐徐咽下。这样,最好每天吃三次,如果做不到,坚持每天吃一次也有效果。
南宋 牧溪 《栗图》 日本京都大德寺龙光院藏
曾在南宋朝廷为官的诗人陆游写过《夜食炒栗有感》:“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来。”并自注道:“漏舍待朝,朝士往往食此”,回忆年少时和宁门外待上早朝食栗充饥的情景。相传,陆游一生坎坷,却活到85岁高龄,因其十分注重饮食养生,在老年时常食用栗子养身,还总爱谈起栗子的妙处。
全国哪里的板栗最好呢?糖炒栗子用的栗子,名气最大的当属“良乡栗子”或“房山栗子”。良乡是北京房山区的一个重要集镇,是北方最大的板栗集散地。1170年闰五月,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出使金朝,行至北京良乡,写就《良乡》一诗。“紫烂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盛赞“易州栗”即“良乡板栗”,比金粟梨和红皱枣这些珍果还要甘甜。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吃一口香糯的炒栗,金色的秋天便留驻在我们的心头了。
作者:宋宪章,本文刊登于《杭州》杂志2023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