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蕺山发现元明摩崖诗刻,专家建议尽快保护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10-11 15:42   

绍兴蕺山与书圣故里相接,是绍兴三大名山之一。近日,一名杭州的文史爱好者在蕺山发现了元代《石室旌功颂》摩崖石刻,并对难以辨识的文字“解谜”,发现石刻的内容是一首诗。全文共161字,主体是12句七言诗,仅12字存疑。不仅如此,元代石刻旁,还有明代石刻诗一首。

↑专家推测,在元、明代,刻字的石穴前有建筑物遮风挡雨。

元代石刻在绍兴并不多见,以古诗为内容的摩崖石刻更是首次发现。这一消息让绍兴文物部门、文史部门、金石研究者等都为之振奋。这一石刻是怎么发现的?

网络文章披露新发现

绍兴柯桥中学退休语文老师那秋生,一直致力于绍兴文史挖掘与研究,也是一位金石爱好者、研究者。几天前,那秋生无意间在“清兄访石问刻”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篇“绍兴蕺山发现元代摩崖《石室旌功颂》诗刻”的文章,该文浏览量虽然不过数百,但内容震撼,其中提到:“蕺山晴晚”摩崖旁不仅有元代的《石室旌功颂》石刻,还有尚未被记录的明代石刻。

相关阅读:

☞ 清兄:绍兴蕺山发现元代摩崖诗刻《石室旌功颂》

博览绍兴文史的那秋生已经年过八旬高龄,对于“蕺山元代摩崖《石室旌功颂》诗刻”及明代这一石刻,却是首次听说。他马上前往文中所说的方位,在“蕺山晴晚”摩崖周围寻访。实地踏看后,那秋生更为惊叹,他马上联系了记者,并约上了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处处长马峰燕、绍兴市文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水福等人一同前往。

10月7日下午,冒着细雨,记者一行人找到了《石室旌功颂》诗刻和明刻。专家们结合“清兄访石问刻”公众号上相关图文就地展开研究,比对现场两方石刻上的字迹。专家们很快形成共识,元代摩崖《石室旌功颂》诗刻发现非常有意义,填补了蕺山上无元代石刻、越城无元代诗刻的空白。

↑元代《石室旌功颂》(周能兵 摄)

记者现场看到,《石室旌功颂》石刻的许多字迹已难以分辨,但打着手电筒,“石室旌功颂”几字还是可以辨认得出;该石刻对面崖壁上的明代石刻却很清晰。

↑明代范韫璲题诗(马峰燕 摄)

“绍兴地区的元代摩崖本就少见,元代摩崖‘诗’刻更是首次见到。”那秋生表示,府山、蕺山多摩崖石刻,不少还是名刻,金石爱好者常常来寻访,他和朋友也多次来过,但如果没有“清兄”的文章,自己也发现不了藏在石穴里的两处石刻。

“两块石刻都是楷体字,宋以来绍兴石刻基本是楷体形式,元代的字迹更娟秀一些,明代的字迹就比较一般了,两块石刻的研究价值并不在书法上,而在文史。”他说。

“对这一发现,我们会请越城区文广旅游局及相关单位落实保护工作。”马峰燕说,《越中揽胜》记载着蕺山上宋、明题刻的线索,但他多次来此实地考察,一直没有新发现,主要是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石穴崖壁上会有字、有诗,需要有心人打着手电筒仔细看,才能发现。

“可以把这一石穴命名为‘蕺山东北麓元明石室石刻’。”金水福说,“元代石刻非常有保护、研究价值,同一石穴的明代石刻,虽然书法、文字较为逊色,但也有研究价值。”

发现者两上蕺山“攻关”

↑与“至微堂”摩友正在访石的姜建清(马鹰供图)

记者联系上了“《石室旌功颂》石穴”的发现者清兄。他的真名叫姜建清,是杭州金石发烧友。“清兄访石问刻”公众号已发了10多篇文章,都是姜建清寻访浙江各地摩崖石刻后所做的补遗或相关研究,发现没有记载、但有历史价值的石刻,对他来说也并不是首次。吸引“清兄”来绍兴的,是蕺山上的知名摩崖“董昌生祠题记”(创作于唐代景福元年即公元893年)。这一唐刻,在南宋《嘉泰会稽志》卷七·广教院下就有著录,因涉及唐末在越州称帝的大军阀董昌,受到学界关注,是浙江唐代摩崖中的名品。

早在2020年11月7日,姜建清慕名前往绍兴,先寻访到了位于蕺山东南麓的“董昌生祠题记”。“虽然有所泐损,但字体刚劲大气,不失大唐气象。”他看完后,又在附近转悠,在唐刻东侧、20世纪80年代刻的“蕺山晴眺”摩崖旁边一个并不深的石穴内,发现穴壁有磨平的字龛,乍看几乎没有字,手电照射之后,可见字迹笔画犹存,于是他逐字细辨,但字口浅,识读很难,仅录得小半文字。

2022年9月12日,姜建清再次前往蕺山辨读这方石刻,费了很大精力进行笔画研判。经过两次现场攻关之后,总算识得大部分字迹,居然是一首元代诗刻,而且尚未见古人和今人著录(如清代杜春生《越中金石记》和今人陈五六主编的《绍兴摩崖碑版集成》均未收录)。

元、明诗刻都讲了啥故事?

“此元代诗刻,楷书,字体秀丽。”姜建清公布了辨识出的诗文:

石室旌功颂 那伽道人书

濂溪□派流华宗,名褒万户当□□。

三载昌安来守□,军民悦脉钦裁风。

去思□越重遗德,作兵兰若成奇功。

安僧禅定开石室,奉佛十屋依□□。

士庶同勋垂不朽,名齐秦望摩苍穹。

当为作颂镌崖石,声传万世照□□。

檀越奉训大夫、前宁国路治中、今授东越万户周明德

徐元善 夏润富

郑文亮 张道荣

□□成 陆寿之

至正乙巳秋八月四日,石室比丘性□纪

(注:□为难以辨识的文字)

“至正乙巳”即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距今658年,元代摩崖在绍兴地区并不多见。除了该刻之外,姜建清踏访过的仅有两处,分别是新昌沙溪镇董村雪溪江畔和绍兴宛委山飞来石上。

此诗内容大致是歌颂官民一起开建石室奉佛的功德。“濂溪”是周敦颐的字号,周明德很可能是周敦颐后裔,由该刻所列职衔可知,其曾任宁国路治中和东越万户,成化《新昌县志》卷九载有“联槐堂,元儒周明德所居”。

旁边的明刻无字龛,就石而镌,楷书,书法乏善可陈,原文:

晋代衣冠瘗古坡,浴鹅池涸/半青莎。

七之流裔今/何在?惟此云根历永和。

大明嘉靖青龙阏逢摄提格正月/既望,八十二翁范韫璲题

该刻题于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春正月,是一首七言怀古诗,咏叹东晋衣冠南渡之事,诗中说王羲之后裔现在不知去了哪里,鹅池依旧,永和年留下的兰亭序、曲水流觞的佳话依旧。鹅池,在蕺山南麓戒珠寺,《嘉泰会稽志》卷十三·王右军宅下云:“王羲之宅,在山阴县东北六里,旧传戒珠寺是也。旧经云:羲之别业,有养鹅池、洗砚池、题扇桥存焉。”题者范韫璲,目前还没有查找到相关记录。

“蕺山新发现元代、明代摩崖石刻,对于蕺山乃至是绍兴古城之历史文化底蕴,都是锦上添花。”姜建清表示,两刻涉及的历史信息,有待进一步发掘,期待当地文保部门对此元刻精拓之后,识别出更多文字,也期待和其他金石爱好者和文史专家共同探究两刻蕴含的奥秘。

专家呼吁保护好真古迹

“明代的石刻,是歌颂王羲之的,戒珠寺原系王羲之故居,这个石穴可能属于寺院。”那秋生说,整个石穴应该保护起来,并立一块碑或标志来加以说明,成为蕺山上的新的“古迹”。众所周知,“蕺山晴眺”四个大字,是上世纪80年代刻上去的,其价值和文化影响力,远不如新发现的石穴。

马峰燕(右)打着手电筒,和那秋生(左)一起研究《石室旌功颂》。

马峰燕表示,从周围山石上一处凹进去的长方形“卯口”可以清楚看出,这个地方从前架放过木梁或石梁,发现两幅石刻的地方,前面也是较为平整的地面,并且地面上残存着碎砖瓦砾。可以推测,在元、明代,刻字的石穴前应当有建筑物遮风挡雨,对它们加以“保护”,或许这就是“石室”的由来。

绍兴摩崖石刻,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文化,常常有金石爱好者来寻访,但是能像‘清兄’这样有新发现的人少之又少。”金水福表示,两年前他就曾听说“清兄”在蕺山发现了元代摩崖,他也曾多次来这周围寻访,但都没有收获。现在不仅看到了“真迹”,而且“清兄”还辨识出了90%以上的原文。

“访石,说得高大上一点,就是一种民间考古形式,欢迎更多的金石爱好者来绍兴寻访古迹。”金水福还在嘉靖山阴县志、乾隆绍兴府志里,找到了“石室庵”条。他表示,正是越城丰富的金石遗存及历史,吸引着民间金石爱好者流连忘返,这次新发现不是偶然的。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记者 殷俊 文/摄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