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湖”哪得清如许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6-25 15:17   

视频自“水韵西湖”(杭州西湖水域管理处)

“天下西湖三十六,惟杭州最著。”轻舟短棹,水光潋滟,西湖之于杭州,犹如江南少女的一双眉眼,一颦一笑皆是风情。

可鲜为人知的是,西湖并非“天生丽质”,自唐代后,其每过100多年就要经历一次大规模疏浚,如此才有了如今的风韵。

今天是“杭州西湖日”,也是西湖申遗成功12周年。12年前的6月24日,巴黎时间17:55,一槌定音,西湖成了中国第一处湖泊类世界文化遗产。柔情西湖水,从杭州的、浙江的、中国的,成为了世界的。

那么,这一泓碧水里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如今,当我们看西湖时,除了眼前的风景,还能看见什么?


三面云山一面城,名满天下的西湖,被认为是“天人合一”的典范。作为“城中湖”,西湖绝不仅仅是自然景观,它还与杭州这座城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关联的表现之一,就是杭州人对西湖水的治理。

西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那时它还是一个与钱塘江相连的浅海湾。海水携带着泥沙日复一日地冲积,再加上地壳运动,原本与大海相连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陆湖。这就是西湖的雏形,不过,当时的水是咸的。

历史上,西湖经常因为泥沙沉淀、生物填充而出现了淤塞,这也意味着,如果不进行疏浚,西湖可能就会慢慢消失。可以说,西湖水的历史,就是一部代代接力的治水史。

这其中,唐代白居易、北宋苏东坡、明代杨孟瑛是不得不提的三位人物。

白居易到杭州时,正逢干旱,解决缺水问题成了头等大事。于是他启动西湖疏浚,修筑堤坝涵闸,提升西湖蓄水量的同时,将西湖与运河连通,解决了杭州一带的农田灌溉问题。同时,他还重修了前人李泌修建的六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各处,解决了城中居民的饮用水问题。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在白居易有关西湖的诗词里,这句绝对不是很出名,但可能是他颇为得意的。

苏东坡这位自带流量的杭州“老市长”,也与西湖深度“捆绑”。但当时在他面前的西湖是一派“水涸草生,渐成葑田”的景象。于是他带领20多万人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大量葑草和淤泥,建了一条横跨南北十余里的长堤,这就是最早的“苏公堤”。

三人中,杨孟瑛名气略小,但对于西湖来说,也是一位“关键人物”。杨孟瑛任杭州知府时,专门给上司写了一份《呈复西湖状》:“历宋及元以至国朝,被邻湖贪利之徒占为田荡,湖面日狭。”此后,为了恢复西湖的景观和功能,杨孟瑛组织开展了修浚工程,历时152天,清淤近3500亩。

时光流转,淤塞、疏浚、淤塞、再疏浚的过程,在西湖的历史上不断重复着。在一次次的疏浚中,西湖的轮廓日渐清晰,风景日渐秀丽。除了苏堤白堤,著名的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太子湾公园、江洋畈公园、长桥公园等,都是西湖淤泥堆积形成的。

可以说,每一段西湖疏浚史,都为如今这青山秀水总相宜的画卷添上了绝美的一笔。


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既是自然造化,更是人力之功。笔者认为,千年西湖水,流淌的不仅是赏心悦目的美景,更有三重意境:

一是人文之水。文人墨客为西湖写下了数不清的诗词歌赋,将自然景观诗意化,使得西湖成为了一道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胜景。游览西湖时,每个人都能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一些小时候诵读过的诗句——

夏天暴雨初霁,是苏东坡的“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冬天大雪封湖,是张岱泛舟而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也正是因为西湖水,才有了白居易的“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二是民生之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的命脉。西湖水关系百姓生计和城市繁荣。水利、灌溉、通航、饮用......历史上的每一次西湖疏浚,都是以民生作为出发点,满足百姓生产生活所需。

如唐代李泌来到杭州担任刺史时,带领百姓连开六井,引西湖水入城,还建了石函桥、石函闸等水利工程,解决了城中百姓的喝水问题。李泌后来入朝为相,杭州百姓为了纪念他造福一方之德,将六井之一命名为“相国井”。

西湖水对于杭州人来说,也是随时可以亲近的。2002年,西湖综合整治工程完工的同时,宣布拆除围墙免费对外开放。绿水青山成为了百姓家门口的公园,真正实现了还湖于民、还景于民。

最后是生态之水。如今清澈如许的西湖水,是真真切切的“科技与狠活”。2009年起,杭州相继启动了西湖水质和水环境生态恢复的多个项目,西湖正逐渐从藻型湖泊向更健康的清水草型湖泊转换。如今每天都有钱塘江的水经预处理后为西湖配水、换水,补给的水量相当于每月给西湖一次“大换血”。近三年,西湖水透明度稳定在85厘米以上。

不只是水面的风光,在西湖湖底还有31.7万平方米“水下森林”,涵盖几十种水下植物,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水草在水底随波起舞,小鱼儿穿梭其间,西湖水因此真正“活”了起来。 

西湖“水下森林” 图源:杭州发布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记载,2003年9月27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考察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时指出,西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凝聚着数千年杭州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西湖文化在杭州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位置。

探寻西湖水的秘密,将眼光仅仅放在水上是不够的。除了西湖水本身的能见度,水草、淤泥、微生物、树木以及水中的游鱼、水上的动物等,同样是西湖水生态的一部分,同样需要花力气保护。

问“湖”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治水无止境,西湖水的未来流向何处,笔者认为,在“有形”手段之外,还需为西湖水找到更多“无形”的源头。

比如创新之源。西湖水生态的修复,离不开科技手段的助力。前段时间广受网友欢迎的西湖“水下森林”慢直播,其背后是十多年对湖底沉水植物研究的结果。

如今的西湖,灌溉和饮用水的功能已基本消失,但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方法,进一步恢复西湖水生植被,构建水生动物生态保育区,建立全新的西湖水健康评价体系,打造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西湖,还需要持续探索和努力。

比如创意之源。因西湖水而来的生物,给西湖带来了新的活力,也让西湖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氤氲西湖的意境,为艺术家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创意。

近年来,西湖边出现了许多专门的追荷人、追鸟人,他们为一张美图不惜等待半日;还有人以西湖水为主题,精心创作航拍作品、微电影、歌曲等,让全社会更加钟情于西湖那交相辉映的诗情画意。

比如传播之源。相比西安、长沙等城市,杭州的旅游互动性相对较低。动静相宜的西湖,既要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同时也要学会让美好环境能够“出圈”。

西湖,是生态之水、万物合和;西湖,是人文之水、醇韵流芳;西湖,是幸福之水,我心相印、美美与共……西湖边春日里的一枝梅花,夏日里美如水墨画的一片荷叶,都能成为“网红IP”。而如何利用好这些IP,打造全新沉浸式旅游体验,使西湖成为全民畅享的一方空间,是一个新的课题。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漫步西湖边,所见是碧波斜阳,身边是千年历史,城市与自然融合,湖光山色映衬着市民、游客满满的幸福,所谓“西湖活,城市兴”,便是如此吧。

▼延伸阅读▼

十年造“林” 西湖底

这群科学家是守护清清西湖水的幕后英雄

来源:浙江宣传(ID:zhejiangxuanchuan)  作者: 杭轩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