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杭州方言研究》有感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5-16 15:33   

徐越著《杭州方言研究》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徐越教授所著《杭州方言研究》于2021年11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洪治纲教授主编“杭州师范大学中文学科学术研究丛书”之一种。

自2019年,由徐越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叶浙江方言调查资料的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19ZDA305)立项以来,目前已有《20世纪中叶浙江方言调查资料典存·语法例句对照》《20世纪中叶浙江方言调查资料典存·词语对照》《20世纪中叶浙江方言调查资料典存·语音》等多项研究成果。如今,顺利出版的《杭州方言研究》是此项目取得的又一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也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杭州方言研究”(10BYY108)的标志性成果。

全书40余万字,基于深广的杭州方言调查与研究,对杭州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三大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分析。全书共分“语音”“词汇语法”“内部差异”“文白异读”“儿缀词语及其特点”“杭州方言中的官话色彩”“杭州方言的形成与发展”“语料记音”等八大部分。该书着重描写了杭州方言音系特点及其新老对比,语音的内部差异和文白异读。同时,还特别研究了杭州方言中的儿缀词,并将其与余杭话、北京话进行内外比较。此外,官话色彩的深入挖掘,特色鲜明的歌谣、民间故事等原创性语料的呈现,使得该书不失为一部内容详尽、富有创新的佳著。浙江大学傅国通先生给予其高度评价:“这是一部浙江有史以来研究杭州方言最全面、最系统的专著。该著调研深广,特色鲜明,新见迭出,自古未见。”

徐越教授

文化宝藏——承千年之宋韵

杭州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一直以方言岛的分布形式屹立在周边吴语的包围之中,可谓独树一帜。作为宋室南迁的直接产物,杭州方言带有宋韵官话语言标记,承载着千年宋韵。语音上,老派杭州方言仅存个别文白异读字。相较于周边吴语,有些文白异读字在杭州方言仅有文读音的现象是语音上带有官话色彩的显著标记。例如,第七章中提到的古日母字“人、日、肉、热、仁、忍”等,在周边吴语普遍有文读音声母[z]和白读音声母[ȵ]的区别,而杭州话只有声母[z]一读。语法上,杭州方言中“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等人称代词单复数形式与官话的一致性是南宋时杭州本地话对北来官话借用的突出显现,也是宋韵包容文化的集中表现。词汇上,“脸孔、晚上头、去年子、抢锅刀”等官吴合璧词的形成,恰是南北两大方言珠联璧合的结晶,展现了宋韵文化所具有的创意性

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韵官话标记在方言语料中的充分体现使得杭州方言成为宋韵文化的主要载体,《杭州方言研究》成为承载千年宋韵的文化宝藏。杭州方言的独特性决定其价值的非凡,该著作的问世极大弥补了我国方言学界中对杭州方言记录的不足,不仅为我们了解、研究杭州方言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可靠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宋韵文化的释读和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方法——重纵横之对比

《杭州方言研究》打破传统一贯的语言本体描写分析的局限,突破单一习常的举例式的研究方法,采用纵横结合的方法书写杭州方言的生命史,展开对杭州方言深入鲜明的探讨。

历时对比方见杭州方言价值之高。无论是地域还是年龄上,新老杭州方言的差异反映了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化,揭示出杭州方言逐渐从老派向新派的过渡演变,为汉语史的断代研究提供了一个宋代语言的重要历史参照。例如,语音上杭州话“儿”的读音。杭州话中老派“儿”读舌边中浊边音[l],发音时舌尖抬起紧紧;新派读[əl],在舌尖抬起抵住上颚的过程中带出一轻微的,发音结束时舌尖停留在硬腭;更新一派则读[ɚ],发音时舌尖抬起,在不经意时,就不再用力上抵,而是稍稍后卷。杭州话中这些演变读音与周边吴语带鼻音的[n]、[ŋ]、[ȵi]、[ȵie]形成明显的差异,与韵图把日母列入半舌半齿音跟来母同类相合,可见杭州话“儿”的读音与南宋汴洛雅音一脉相承,更加证实了汉语“儿”[ɚ]音南宋说的观点。l→əl→ɚ这一“儿”音音变过程,为汉语“儿”[ɚ]音史演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中间环节和年代参照。

共时比较方见杭州方言与众不同。田野调查的深广带来的是方言材料的丰富。儿缀词作为杭州方言最有特色的一大词群,著者从与余杭话的内部比较到与普通话的外部比较,在有条不紊地分析中可以看出,杭州方言与余杭话在作用和构造上的相似,在读音和结构上的区别,以及与北京话在后缀使用上的差异,或用或不用,或用子缀头缀,或用双后缀。此外,与周边吴语进行共时比较时,从连读变调中分离出小称变调,从吴语中辨析出杭州方言里特有的官话色彩。

比较式的研究方法是方言研究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该书讲求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使得内容之丰富厚重,研究之深入细致,真正做到了李荣先生常说的“调查反映事实,研究打开思路”这一明白晓畅的至理名言。

费心调查——历二十之余载

从1928年,赵元任先生最早用科学的方法对杭州方言进行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浙江省方言调查组对包括杭州方言在内的浙江方言的铺开调查,再到80年代和90年代,史瑞明、秋谷裕幸、钱乃荣、李荣、鲍士杰等语言学者对杭州方言的单点研究,大量文献著书的问世为今天杭州方言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材料。前贤之功不敢或忘,然而尚有更多未及深入的语言现象、原始语料亟待充分发掘。

徐越教授自二十多年前就开始着手进行杭州方言的穷尽性研究调查工作。以方言岛形式存在的杭州方言,其濒危性注定了这项研究的艰巨性。起初,为了寻找一个合格的发音人,动用了所有的人际关系,吃足了“杭州萝卜萧山种”的苦头。长路漫漫,从2001年开始,先后立项了各种与杭州话相关的研究课题,从最初的校级、市级,到后来的省部级、语保专项,以及现在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重大课题等。从2002年开始,第一篇关于杭州方言文章的发表到后来10余篇杭州话的研究论文的刊发和6部相关专著的出版,种种艰辛可以想见。廿十余载光阴一刻不敢停滞,从杭州城区、梅家坞、彭埠镇、笕桥镇、石桥镇等十余个调查点的记音采集,到后来扎实详细的整理研究,坐了数年冷板凳,用尽心血与汗水铸就了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杭州方言文献《杭州方言研究》,其传世的意义和价值不可言喻。

正是这样实打实的苦功,才带来我们眼前这部纯粹由著者一一经手得来的方言专著。自南宋至现今,千百年间方言生生灭灭;从汴洛到杭州,官吴合璧的精彩纷呈。杭州方言之丰富多变、博大精深,尽在《杭州方言研究》。

作者简介:徐越,1963年生,浙江嘉善人。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语言学会副会长,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汉语方言的调查与研究,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多次,出版著作10部,在各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50篇,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省部级项目15项

▼延伸阅读▼

杭州方言中的宋韵余音

老杭州新杭州 说声“谢谢”都不同!杭州话 为啥这么五花八门

访浙江方言守护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徐越

来源:微信号:杭师人文研究生会(ID:hsdrwxy1314)  作者:戚灵隆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