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是杭州最早的老照片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9-06 15:42   

1839年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技术,并很快风靡世界。

1844年法国海关总检察官于勒.埃及尔(Jules Itier)最先将相机带入中国,并为中国人拍摄了第一张照片。

杭州也是外国人关注较多的一个城市,拍摄的照片也不少。目前大家公认的杭州最早的照片是法国人李阁郎拍摄的雷峰塔和保俶塔。

2017年,杭州西泠春拍会上,李阁郎1859年拍摄的一组杭州老照片露面,使人们有幸第一次窥得杭州最早历史照片的真容。

图①李阁郎拍摄的雷峰塔(1859年)

图②李阁郎拍摄的保俶塔附近石像(1859年)

图③李阁郎拍摄的保俶塔(1859年)

图④李阁郎拍摄的上山之路(1859年)

丹尼斯.路易.李阁郎(Dennus Louis Legrand)是法国人,出生于1820年,1856年到达上海,“1857年8月15日,他在《北华捷报》上刊登广告:L.李阁郎,钟表工匠,毗邻史密斯市场,又及:拍摄照片,风格雅致拔头筹。”

李阁郎以上海为中心,拍摄了一系列的立体照片,并通过李阁郎.弗亥公司出版。目前,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收藏了李阁郎.弗亥公司1859年出版的一套完整的立体照片,约80张。雷峰塔和保俶塔等的照片,就是其中的一组。

立体照片是用立体相机拍摄的。在照相机发明之初,人们模仿人的双眼设计相机,采用左右两个镜头切换的方式,拍摄一张照片。

双镜头立体相机

一张底片拍摄两张照片,并用特殊的立体观片器观看相片。

立体观片器

李阁郎的4张杭州老照片是在1859年出版的,但是,其拍摄时间肯定更早一些。而且,李阁郎的4张照片,是分三次拍摄完成的。其中的图①和图②是同一时段拍摄的。图③和图④又是分两个时段拍摄的。4张照片,分别使用了3种底片夹。

相机公司生产出一台相机,会不断改进配件工艺,底片和底片夹就是最典型的。

立体相机底片及底片夹

立体相机的底片及底片夹由底片和底片夹组成,底片夹又由金属片夹和金属垫片所组成。不同的底片夹,由于内部设计的不同,拍摄的照片也会产生细微的差异。

↑李阁郎的杭州组照

李阁郎的图①图②用的是同一个底片夹,拍摄的照片形状和清晰度等方面,都是基本相同的。图③的底片夹明显已经更换为另一种型号,其圆弧顶造型已经有所改变。图④不仅底片夹换了,而且底片也采用了一种更新的产品,照片的清晰度也完全为之一变。

雷峰塔在倒塌之前,是杭州的标志性建筑。所以,外国人来到杭州,一般都会在雷峰塔留影。

李阁郎的雷峰塔照片是在雷峰塔西侧位置拍摄的。雷峰塔底部的山丘,恰是夕照庵左后方山上的土丘。

甘博拍摄的雷峰塔(1917-1919)

甘博的雷峰塔照片告诉我们,雷峰塔底下,右侧是“南屏晚钟”御碑亭,左侧是夕照庵。在夕照庵的边上,从御碑亭开始,有一条石阶路直通雷峰塔。李阁郎就是在石阶路的尽头,以小土丘为前景,利用西晒太阳光的照射,用立体相机拍下了雷峰塔全影。


↑ 特纳Eugene Alfred Turner在1913至1925年间拍摄的雷峰塔全景

由于李阁郎的相机受镜头的限制,没有再上一个台阶,拍摄雷峰塔的全景。

甘博拍摄的雷峰塔全景(1917-1919)

甘博拍摄雷峰塔比李阁郎迟了半个多世纪,摄影器材自然先进得多了。他比李阁郎站得更高,拍下了雷峰塔的全景。

保俶塔也是杭州美景的一大标志。李阁郎竟然不止一次的到保俶塔取景,说明当时的保俶塔及周围的景色,对他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保俶塔及周边风景的第一张照片拍的是保俶塔的石刻造像。

保俶塔周边石刻造像

保俶塔所处的宝石山,清代周边布满了寺院。宝石山石刻造像始建于元明,数量众多,绵延百米以上。后被毁,照片上的石刻,也成为今人历史的记忆。

保俶塔及周边风景的第二张照片,拍的是保俶塔。

保俶塔

照片以山石为前景,突出保俶塔的秀美。根据照片上的景物分析,人们认为该照片应在看松石附近所拍。

图④通往上山的小路(1859年)

图④拍的是一条上山的路口的风景。在拍卖的该照片背后,有一行手写说明,“小路通向雷峰塔”。为此就将该照片取名为“通往雷峰塔之小径”。

对于图④的地点,人们一直存在怀疑。原照后背的“小路通向雷峰塔”显然是后人注上去的。应是原照收藏者自己的考订结果。

清代,雷峰塔处于清波门外,周边非常开阔和冷清,建筑很少,除了净慈寺和夕照庵等少数寺庙外,少有民居。而通往雷峰塔的上山石阶路,也非常简陋,远非照片中所显示的那么精致考究。所以,有人否定了“通往雷峰塔之小径”的说法。

↑费利尔拍摄的净慈寺全景(1910年)

↑费利尔拍摄的净慈寺全景(局部)

费利尔拍摄的净慈寺

从费利尔清末所拍的净慈寺照片所见,当时的雷峰塔、净慈寺一带,是何等的冷清。目前,从净慈寺到雷峰塔之间,隔了一条马路。该马路是1933年所修建。民国以后,拆除了城门和城墙,清波门外才逐步开放,走向城镇化。

也有人提出,这是通往保俶塔的石阶小路。

保俶塔虽然也处在钱塘门外,但是,清代围绕着宝石山,寺庙和民居建筑已经比较多。

费利尔保俶塔风景(1910年)

从清末费利尔的照片可见,保俶塔下,现在的昭庆寺及湖边一带建筑已经非常密集和繁华。所以,在通往保俶塔的路上,拍到图④中的风景,也存在这种可能性。

但是,费利尔的照片距离李阁郎已经隔了半个世纪。中间又夹了一个太平天国,杭州被占领。费利尔照片中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以后建起来的,所以,关于通往保俶塔的小路的说法,其真实性,仍是有待证实的。

图④的上山小径,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两旁的建筑,左边是实心围墙,右边是花窗围墙,在花窗围墙的中间,还有一个漂亮的门楼。右边的花窗围墙和漂亮门楼显示,这是一户达官贵人的宅院,而非寺院之类的建筑。1860年之前,有谁会在钱塘门外建私宅,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问题。第二,是地面的路。这条上山小径,精致程度非常之高,中间是三条青石板路,清石板两侧,铺满鹅卵石,小路的两侧,再用花岗岩石做坎,如此精致的小路,一般只有城里才有。

由于受“小路通往雷峰塔”的影响,现在大家都是围绕着两塔来考证图④的地点。假如我们抛开收藏者的注释,从照片中的建筑特点和小路特点去思考,也许思路会更加开阔一点。

通往上山的小路(1859年)

上海道台官邸(1859年)

以上两张照片都是李阁郎的作品,一张是上山的小路,一张是上海道台的官邸。两张照片有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用同一款底片夹拍摄的,采用的底片也是相同的产品。这说明两张照片的拍摄时间相距不远。《上海道台官邸》的建筑背后似乎紧挨着山崖。为此,我们是否可以大胆设想:这两张照片本来就是一组的,一张是上海道台的官邸,一张是上海道台官邸门口的小路。当然,是否真的如此,仍有待于更多史料的印证。

作者:韩李敏,档案工作者,有《档案数字化攻略》《历史文件如何取标题》《档案的真实不代表历史的真实》《买什么档案软件好?》《出现在国家名片上的档案赝品》等作品

▼延伸阅读▼

一张泛黄的稿纸见证60年前的那场大讨论

看,杭州的十座城门复原了!

看!老照片中藏着罕为人知的南宋道观和驼巘岭古道

惊艳!两张西湖全景的百年重叠

来源:微信号:兰台拾遗(ID:hlm-zjdag)  作者:韩李敏  编辑:郭卫
返回
目前大家公认的杭州最早的照片是法国人李阁郎拍摄的雷峰塔和保俶塔。图①李阁郎拍摄的雷峰塔(1859年)图②李阁郎拍摄的保俶塔附近石像(1859年)图③李阁郎拍摄的保俶塔(1859年)图④李阁郎拍摄的上山之路(1859年)丹尼斯.路易.李阁郎(DennusLouisLegrand)是法国人,出生于1820年,1856年到达上海,“1857年8月15日,他在《北华捷报》上刊登广告:L.李阁郎,钟表工匠,毗邻史密斯市场,又及:拍摄照片,风格雅致拔头筹。通往上山的小路(1859年)上海道台官邸(1859年)以上两张照片都是李阁郎的作品,一张是上山的小路,一张是上海道台的官邸。